五行之土的特性是什么(五行土命人的特点)
金木水火土五行属性各预示什么
五行:指木、火、土、水、金五种物质和它们的运动。五行的概念早在战国时代就已出现,它是阴阳相互作用的产物。木、火和金、水分列于土地上下,前两者属阳,后两者属阴,火比木更活跃属至阳,水比金位置更下,属至阴,土地处中间属于中性,因水为树木生长所必需,故水又与木相互依存,如此便构成了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的五行循环,称为“五行相生”。顺着这种循环物质就相生,违背了它就会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称为“五行相克”。但是,事物的发展变化存在着反常现象,这就有了“相乘”和“相侮”。相乘就是过度的相克,其次序与相克是一致的,打比方说,木气偏亢,太过的木便去乘土,使土气虚弱。相侮又叫反克,即本来是自己可以克胜的一方,却反而被它克胜,其次序正好和相克相反。打比方说,正常的相克关系是木克土,然而木气偏亢,土就会反过来侮木。中国古代哲学家把自然界一切事物的性质,分别列入这五大类的范围,并以此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
五行特性,五行各有如何的特点?
五行特性是古代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对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直观观 察和朴素认识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抽象概括而 逐渐形成的理性概念。 五行水的特性:古代人们称水曰润下。润,湿 润;下,向下。水具有滋润、下行、寒凉、闭 藏的特性。凡具有这类特性的事物或现象都可归属于水。 五行火的特性:古代人们称火曰炎上。炎,热 也;上,向上。火具有温热、上升的特性。火 代表生发力童的升华,光辉而热力的性能。凡 具有温热、升腾、茂盛性能的事物或现象,均 可归属于火。 五行木的特性:古代人们称木曰曲直。曲,屈也;直,伸也。木具有能屈能伸。生长、升发、 条达、舒畅的特性。木代表生发力量的性能。标 示宇宙万物具有生生不息的功能。凡具有这类特 性的事物或现象,都可归属于木。 五行金的特性:古代人们称金曰从革。从,顺 从;革,变革、改革。金具有清洁、肃降、收 敛的特性。凡具有这类性能的事物或现象,均可归属于金。 五行土的特性:占人称土爰稼樯。春种曰稼,秋收曰穑,指农作物的播种和收获。土具 有生化、承载、受纳的特性,故称土载四行, 为万物之母。土具生生的意思,为世界万物和人 类生存之本。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性能的 事物或现象,皆归属于土。
五行属土的人性格有什么特点
土主信,土旺的人老实可靠讲信用,皮夫黄。土衰的人言而不实个头不高,会算计人等。
五行(金,木,水,火,土)分别有何特点?请教高手!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认为大自然由五种要素所构成,随着这五个要素的盛衰,而使得大自然产生变化,不仅作用与影响到人的命运,并且也使宇宙万物循环不已。
刻画了事物的结构关系和运动形式。假如说阴阳是一种古时候的对立统一学说,则五行可谓是一种原始的普通系统论。
土的特性
“土曰稼穑”,选自《尚书·洪范》。 稼,即种植谷物;穑,即收获谷物。稼穑,泛指人类收获种植谷物的农事活动。引申为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性质或作用的事务和现象,归属于土。所以有“土载四行”、“万物土中死”和土“为万物之母”说。具体对应如下
(戊)茂也,象征大地草木茂盛。
(己)起也,纪也,万物仰屈而起,有形可纪。
(丑)纽也,草木在土中出芽,屈曲着将要冒出地面。
(辰)震也,伸也,万物震起而生,阳气生发已经过半。
(未)味也,果实成熟而有滋味。
(戌)灭也,草木凋零,生气灭绝。
戊为城墙之土,中方。
己为田园之土,中方。
坤为地,艮为山
丑(土) 脾 肚 万物之母。
戊(土) 胃 肋
辰(土) 肩胸
未(土) 脾 胸
己(土) 脾 腹
戊(土) 胃 背胸
五行相生相克相生,有相互滋生、促进、助长之义;相克,有相互制约、抑制、克服之义。
五行相生: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相克的规律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在相生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具有“生我”(母)和“我生”(子)两方面的关系,把它比喻为“母”与“子”的关系。在相克关系中任何一“行”,又都具有“我克”(所胜)和“克我”(所不胜)两方面的关系,叫作“所胜”与“所不胜”的关系。
五行相生之中,同时寓有相克;相克之中也寓有相生。相生相克是一切事物维持相对平衡不可缺少的条件。因此五行生克制化是正常现象。五行中任何一“行”太过或不及,出现异常现象,都可引起相乘或相侮的变化。乘是乘虚侵袭之义;侮是欺侮之义。相乘是过度的相克,超过了正常制约的程度,其规律同相克,但被克者更加虚弱。相侮即“反克”,又叫反侮,即本来是自己所能克胜的,却反而被它克胜,其规律与相克正好相反。例如,正常时土克水,若土气虚弱,或水邪泛滥,水就反过来侮土。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关于土的描述为:“中间位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
“中间位置生湿,湿使土气生长,土生甘,甘养脾气,脾滋养肌肉,肌肉强壮使肺气充实,脾气与口相关联。它的变化在天为五气里的湿,在地为五行里的土,在人体为肌肉,在五脏为脾,在五色为黄,在五音为宫,在五声为歌,在人体的变动为干呕,在七窍为口,在五味为甘,在情志变动上为思。思虑伤脾,但怒气能抑制思虑;湿气伤肌肉,但风气能抑制湿气;过食甘味伤肌肉,但酸味能抑制甘味。”
道教《修真图》的描述是“脾属中间位置土,旺于四季,为黄帝,神形如凤象,如覆翼,名常在,字魂庭,正掩脐上,横于胃,坤之炁,土之精也。居心下三寸,重一斤二两,阔三寸,长五寸。脾为心子,为肺母,外通眉,口为之宫,其神多嫉。脾无定形,主土阴也。故脾为五脏之枢,开窍于口,在形为颊,脾脉出于隐白,脾乃肉之本意处也。《黄庭经》云:“治人百病消谷粮,黄衣紫带龙虎章。”
和合生土:郭学本《易道与人生》2023年第二辑的描述是
中间位置怎样生湿? 道教《性命圭旨》中有答案。《性命圭旨·和合四象说》的描述是
“金水合处,木火为侣,四者浑沌,列为龙虎。
天三生木,位居东,其象为青龙。
地二生火,位居南,其象为朱雀。
天毕生水,位居北,其象为玄武。
地四生金,位居西,其象为白虎。
青龙降方蟠白虎,朱雀下方拔玄武。
四象和合入中宫,化作一灵归紫府。 ”
这里明确了土是四象和合而成,而四象由阴阳二气生成,阴阳二气相交相战而生湿,易经十二消息卦详细的描述了四季的更替由阴阳二气消息的过程。阴阳二气相交相战进行了四次比较大的战役与和合:
青龙与玄武和合产生“丑”土, 青龙胜出, 于是 “丑” 土生木,朱雀与白虎和合产生“未”土,白虎胜出,于是“未”土生金;白虎与玄武和合产生“戌”土,玄武胜出,于是“戌”土生水;白虎与玄武和合产生“戌”土,玄武胜出,于是“戌”土生水。五行相生离不开土,所以胃脉承载着其他各脉。土是阴阳“交媾”之态,是阴阳交战与和合的产物,是混沌, 是万物之母。土生万物是表象,从根本上看,土只是厚德载物,土不主阴阳,土也不生阴阳,土的阴阳由四象和合,“脾为五脏之枢”, 展现了土是阴阳和合的媒介。“脾为谏议之官,知周出焉” 展现了土是阴阳和合的裁判,负责阴阳和合后的“分类挑选”。
土与性格:五行中土较中和,多忠孝至诚,诚信敦厚,稳重踏实,心胸比较宽广,不愿计较得得失失,有气度、有雅量,言必行,行必果,可得到大家的信赖与支持,身宽体胖,人气指数有些高,但有时会比较倔强,自己看上的事情就算错也会坚持不懈地完成它,对待感情比较忠诚,所以异性缘也会比较佳。 如五行中土过多,火也较多时,反应总会比别人慢半拍儿,固然纯朴但大部分情况下不能使人理解和接受,有时会好心办坏事,有时做事依赖性比较强,上进心不够,会显得比较懒散,好逸恶劳,思想守旧,不愿接受新鲜事物。 如五行中土较多,火并不金多,而金有力时,做事很有原则,善于把握分寸,能与多种类型的人打交道,做事圆滑而不使人感到做作,反应快,口才佳,重信讲义,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如没有金或者金不多,而是水多或者木多的话,则柔中有刚,软中带硬,外表傻乎乎,内心很精明,有城府,喜欢钱财与事业,不论成功与否,都会付出全部的心血来经营;最怕的是土旺极而无金来耗泄而又逢水木两气都很轻,水木弱不仅制服不了土,反而触怒了土的专横之气,则好钻牛角尖,一条道走到黑,一意孤行,不撞南墙不回头。如五行中土过轻,而又不能从时,则不守诺言,自私吝啬,为人不免有些狠毒乖戾,经常言而无信,不够通情达理;若能从,则做事执着,讲信知恩,喜欢靠自己的努力去实现美满的未来。 如土气偏轻,水木过多,若火有力时,则信守承诺,通情达理,为人比较有礼貌,做事比较有分寸;若火也轻则内心压力无穷大,容易偏激地看待周围的事情,做起事来会比较没有分寸,而伤害你身边关心你的人,有时会蛮不讲理,使人不知所措。
金木水火土五行属性各预示什么
五行:指木、火、土、水、金五种物质和它们的运动。五行的概念早在战国时代就已出现,它是阴阳相互作用的产物。木、火和金、水分列于土地上下,前两者属阳,后两者属阴,火比木更活跃属至阳,水比金位置更下,属至阴,土地处中间属于中性,因水为树木生长所必需,故水又与木相互依存,如此便构成了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的五行循环,称为“五行相生”。顺着这种循环物质就相生,违背了它就会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称为“五行相克”。但是,事物的发展变化存在着反常现象,这就有了“相乘”和“相侮”。相乘就是过度的相克,其次序与相克是一致的,打比方说,木气偏亢,太过的木便去乘土,使土气虚弱。相侮又叫反克,即本来是自己可以克胜的一方,却反而被它克胜,其次序正好和相克相反。打比方说,正常的相克关系是木克土,然而木气偏亢,土就会反过来侮木。中国古代哲学家把自然界一切事物的性质,分别列入这五大类的范围,并以此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