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凶宾军嘉统一叫作无礼(吉凶军宾嘉五礼解释)
一:乐府诗分哪几类?汉乐府诗的思想和艺术特色是什么?
什么叫“乐府诗”
在中国中古时期的汉魏两晋南北时代,中间位置一直设置着管理音乐和歌曲的专门官署乐府,负责采集和编制各式乐曲,配诗演唱。这几个配乐演唱的诗歌,就称为乐府诗,也简称乐府。
现存乐府诗数量众多,其中有不少采录民间歌谣,更加的多的是文人作品。乐府诗原是配合音乐的,但后来很多文人作品,只是用乐府体写作,并不配乐。唐代的新乐府辞便是如此。
汉武帝设立乐府,采集各地风谣,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重要作用。两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相当广泛地反映了汉代社会的实际生活,具有真挚深刻的思想内容和活泼生动的艺术形式,虎虎有生气,因而对后代的乐府民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作用与影响。很多诗人如鲍照、杜甫、白居易、元稹、皮日休等,都写过不少优秀的乐府诗。
在体式上,乐府诗以五言为主,兼有七言及杂言。句式比较灵活自由,语言自然流畅,很容易懂,琅琅上口,生活气息非常浓厚。这种淳朴的诗歌风格,文字简单清新,弥漫在诗里的情感,不仅具有普遍意义,而且纯真自然。乐府诗是诗歌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意味着文人诗的开始,意味着诗开始追求个性自由和发出个人化的声音。乐府诗中的诗,可以真真正正地称为抒发情怀的诗。
代表两汉诗歌的最高成就为乐府诗。乐府,最先是指汉朝的音乐jiguan,主要任务是搜集歌辞,训练乐工。魏晋六朝将乐府所唱的诗叫“乐府”,于是乐府由官府名称演变成一种带音乐性诗体的名称。
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旺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能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1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二:古时候五礼指的是什么
吉礼、嘉礼、宾礼、军礼、凶礼
谈起饮酒,几乎所有的人皆有过切身体会,"酒文化"也是一个既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现在的人在交际过程中,已经愈来愈多地发现了酒的效果。
的确,酒作为一种交际媒介,迎宾送客,聚朋会友,彼此沟通,传递友情,发挥了独到的效果,所以,探索一下酒桌上的"玄妙",有助于你求人交际的成功。
1。众欢同乐,切忌私语
大都酒宴宾客都较多,所以应尽最大力量多谈论一些多数人能够参与的话题,得到大部分人的认同。由于自个的喜好兴趣、知识面不同,所以话题尽最大力量不要太偏,避开唯我独尊,天南海北,神侃无边,出现跑题现象,而忽视了众人。小贴士——派对历险记
尤其是尽最大力量不要与人贴耳小声私语,给别人一种神秘感,常常会产生"就你俩好"的嫉妒心理,作用与影响饮酒的作用。
2。瞄准宾主,把握大局
大都洒宴皆有一个主题,亦即饮酒的目的。赴宴时first of all应环视一下各位的神态表情,分清主次,不要单纯地为了饮酒而饮酒,而失去交友的好机会,也不要让某些哗众取宠的酒徒搅乱东道主之义。
3。语言得当,诙谐幽默
洒桌上可以显示出一自个的才华、常识、修养和交际风度,有时一句诙谐幽默的语言,会给客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让人无形中对你产生好感。所以,应该知道什么时间该说什么话,语言得当,诙谐幽默很关键。
4。劝酒适度,切不要强求
在酒桌上常常会遇见劝酒的现象,有的人总偏爱把酒场当战场,想方设法劝别人多喝几杯,认为不喝到量就是不实在。
"以酒论英雄",对酒量大的人还不错,酒量小的就犯难了,有时过分地劝酒,会将原有的friend感情完全破坏。
5。敬酒有序,主次分明
敬酒也是一门学问。通常情况下敬酒应以年龄大小、职位高低、宾主身份为序,敬酒前务必要充分考虑好敬酒的顺序,分明主次。好使与不熟悉的人在一起饮酒,也要先打听一下身份或是留意别人怎样称呼,这一点心中要有数,避开出现尴尬或伤感情的局面。
敬酒时务必要把握好敬酒的顺序。有求于某位客人在席上时,对他自然要倍加恭敬,不过要注意和提防,假如在场有更高身份或年长的人,则不应只对能帮你忙的人毕恭毕敬,也要先给尊者长者敬酒,否则会使大伙都很难为情。
6。鉴貌辨色,了解人心
如果想在酒桌上得到大家的赞赏,就必须学会鉴貌辨色。由于与人交际,就要明白人心,左右逢源,才能演好酒桌上的角色。
7。锋芒渐射,稳坐泰山
酒席宴上要看清场合,正确估价本人的实力,不要太冲动,尽最大力量保留一些酒力和说话的分寸,既不使他人小看自己又不要过分地表露自己一身,选择适当的机会,逐渐放射本人的锋芒,才能稳坐泰山,不致给别人产生"就这点能力"的念头,使大家不敢低估你的实力。
饭前颂主名饭后赞主
不挑剔食物可褒奖
斋戒的客人可以不开斋
就近而食劝告不懂吃饭礼节的人
禁止连续不断地往口里喂枣及其它除非同伴
从盘子边缘吃不要从中间吃
不能倚靠着吃饭
用三个指头吃饭
在饮料中吹为可憎
坐下喝水比站看喝水更好
在毫无准备的情形下,被推举出来提议祝酒或许是非常令人紧张的。此时最有利的解决办法就是说出你的感受。祝酒辞从来用不着太长。假如当你在毫无准备的情形下被叫起来致祝酒辞,你可以说一些简单容易的话摆脱困境,如“向肯致意,上帝保佑你。”或“向出色的friend和伟大的老板,格里塔致意。”
不过假如你想表现得更有风度,更有口才,你就会想增添一些回忆,赞美,以及相关的故事或笑话。不过,祝酒辞应当和与场合相吻合。幽默感极少会显得不合时宜,不过在婚礼上的祝酒辞应该侧重于情感感情方面,向退休员工表达敬意的祝酒辞则应当侧重于怀旧,诸如此类。
在餐会上,致祝酒辞一般是男主人或女主人的优先权。假如没有人祝酒,客人那么可以提议向主人祝酒。假如其中一位主人第1个祝酒,一位客人能在第2个祝酒。
在仪式场合,通常会有一位酒司仪,假如没有,组委会做主的人,会在就餐结束,开始发言前,致必要的祝酒辞。在不太正式的场合,能在葡萄酒和香槟酒上来之后,就提议祝酒。祝酒者并不必要把酒杯里的酒喝干。每次喝一小口足矣。
你可能根本不碰包括葡萄酒在内的各式酒精饮料,甚至敬酒时也是这样。当酒传递过来时,你当然可以谢绝,在祝酒时举起装着苏达水的高脚杯。过去,除非是酒精饮料,否则不祝酒,不过今天各式饮料都可以拿来祝酒。不管怎样,你应该站起来,加入到这项活动之中,至少不应该极端失礼地坐在座位上。
“食礼”系饮食礼仪、饮食礼制、饮食礼义、饮食礼俗、饮食礼貌、饮食礼节等概念的通称。其中,饮食礼义是人们在饮食活动中应当遵循的社会规范与道德规范;饮食礼制是被国家礼法所肯定的饮食典章制度和重要经籍;饮食礼义是筵席时为预示某种敬意而隆重举行的各式仪式;饮食礼俗是与礼义、礼制、礼义相关而且在民间流传已久的饮食风习;饮食礼貌是餐饮活动中预示敬重与友情的日常行为规范。饮食礼节是饮食礼仪的节度和饮食礼貌的综合评价。也就是说,作为"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食礼是饮膳宴筵方面的社会规范与典章制度,餐饮活动中的文明教养与交际准则,赴宴人和东道主的仪表、风度、神态、气质的生动展现。
食礼的涵盖面很广,可按多个办法进行分类。如按时代划分,有原始社会食礼、奴隶社会食礼、封建社会食礼、资本主义社会食礼和社会主义社会食礼;按民族划分,有汉族食礼和少数民族食礼;按阶层划分,有宫廷皇家食礼、官府缙绅食礼、军营将士食礼、学院士子食礼、市场商贾食礼、行帮工匠食礼、城镇居民食礼和乡村农夫食礼;按地域划分,有东北地区食礼、华北地区食礼、西北地区食礼、华东地区食礼、中南地区食礼和西南地区食礼;按用途划分,有祭神祀祖食礼、重教尊师食礼、敬贤养老食礼、生寿婚丧食礼、贺年馈节食礼、接风饯行食礼、诗文欢会食礼、社交游乐食礼、百业帮会食礼和民间应酬食礼种种,形式和内容丰富多彩。上自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与之发生宽广的联系,无不倚靠它进行社会交际。
从古至今,中国就是“礼仪之邦”、“食礼之国”。懂礼、习礼、守礼、重礼的历史,源远流长。据《礼记礼运》记录载入:"夫礼之初,始诸饮食。"而最早出现的食礼,又与远古的祭神仪式直接相关。对此,《礼记礼运》又有一段概括性的描述,其大意是:原始社会的先民,把黍米和猪肉块放在烧石上烤炙而献食,在地上凿坑当作酒樽用手掬捧而献饮,还用茅草扎成长槌敲击土鼓,以次来预示对鬼神的敬畏和祭祀。后来食礼由人与神鬼的沟通扩展出人与人的交际,以便调节日益复杂的社会关系,一步步形成吉礼、凶礼、军礼、宾礼、佳礼等“先秦五礼”,奠定了古时候饮食礼制的基石。
食礼诞生后,为了使它更好的发挥“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的效果,周公first of all对其神学观念加以修正,提出“明德”、“敬德”的主张,通过“制礼作乐”对皇家和诸侯的礼宴作出了若干具体的规定。接着,儒家学派的三大宗师--孔子、孟子、荀子,又继续对食礼加以规范,补充进仁、义、礼、法等内涵,将其拓展成人与人的伦理关系,“以礼定分”,消患除灾。他们的学生还对先师的论理加以阐述、充实,最后形成《周礼》、《仪礼》、《礼记》三部经典著作,使之成为数千年封建宗法制度的核心与灵魂。因为强调“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无礼则不宁”,食礼和其它的礼,便形成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贵族等级制度的社会规范及道德规范,维系压迫、剥削制度的思想工具。然而,古时候食礼中亦有一部分积极健康的内容,这便是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准则和筵席、餐饮上的礼尚往来。在长期之传播过程中,它被广大劳动人民群众所接受,演变成各式合理的饮食礼仪与礼俗,成为中国人民优秀的文化传统之一。
“食礼”系饮食礼仪、饮食礼制、饮食礼义、饮食礼俗、饮食礼貌、饮食礼节等概念的通称。其中,饮食礼义是人们在饮食活动中应当遵循的社会规范与道德规范;饮食礼制是被国家礼法所肯定的饮食典章制度和重要经籍;饮食礼义是筵席时为预示某种敬意而隆重举行的各式仪式;饮食礼俗是与礼义、礼制、礼义相关而且在民间流传已久的饮食风习;饮食礼貌是餐饮活动中预示敬重与友情的日常行为规范。饮食礼节是饮食礼仪的节度和饮食礼貌的综合评价。也就是说,作为"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食礼是饮膳宴筵方面的社会规范与典章制度,餐饮活动中的文明教养与交际准则,赴宴人和东道主的仪表、风度、神态、气质的生动展现。
食礼的涵盖面很广,可按多个办法进行分类。如按时代划分,有原始社会食礼、奴隶社会食礼、封建社会食礼、资本主义社会食礼和社会主义社会食礼;按民族划分,有汉族食礼和少数民族食礼;按阶层划分,有宫廷皇家食礼、官府缙绅食礼、军营将士食礼、学院士子食礼、市场商贾食礼、行帮工匠食礼、城镇居民食礼和乡村农夫食礼;按地域划分,有东北地区食礼、华北地区食礼、西北地区食礼、华东地区食礼、中南地区食礼和西南地区食礼;按用途划分,有祭神祀祖食礼、重教尊师食礼、敬贤养老食礼、生寿婚丧食礼、贺年馈节食礼、接风饯行食礼、诗文欢会食礼、社交游乐食礼、百业帮会食礼和民间应酬食礼种种,形式和内容丰富多彩。上自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与之发生宽广的联系,无不倚靠它进行社会交际。
从古至今,中国就是“礼仪之邦”、“食礼之国”。懂礼、习礼、守礼、重礼的历史,源远流长。据《礼记礼运》记录载入:"夫礼之初,始诸饮食。"而最早出现的食礼,又与远古的祭神仪式直接相关。对此,《礼记礼运》又有一段概括性的描述,其大意是:原始社会的先民,把黍米和猪肉块放在烧石上烤炙而献食,在地上凿坑当作酒樽用手掬捧而献饮,还用茅草扎成长槌敲击土鼓,以次来预示对鬼神的敬畏和祭祀。后来食礼由人与神鬼的沟通扩展出人与人的交际,以便调节日益复杂的社会关系,一步步形成吉礼、凶礼、军礼、宾礼、佳礼等“先秦五礼”,奠定了古时候饮食礼制的基石。
食礼诞生后,为了使它更好的发挥“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的效果,周公first of all对其神学观念加以修正,提出“明德”、“敬德”的主张,通过“制礼作乐”对皇家和诸侯的礼宴作出了若干具体的规定。接着,儒家学派的三大宗师--孔子、孟子、荀子,又继续对食礼加以规范,补充进仁、义、礼、法等内涵,将其拓展成人与人的伦理关系,“以礼定分”,消患除灾。他们的学生还对先师的论理加以阐述、充实,最后形成《周礼》、《仪礼》、《礼记》三部经典著作,使之成为数千年封建宗法制度的核心与灵魂。因为强调“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无礼则不宁”,食礼和其它的礼,便形成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贵族等级制度的社会规范及道德规范,维系压迫、剥削制度的思想工具。然而,古时候食礼中亦有一部分积极健康的内容,这便是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准则和筵席、餐饮上的礼尚往来。在长期之传播过程中,它被广大劳动人民群众所接受,演变成各式合理的饮食礼仪与礼俗,成为中国人民优秀的文化传统之一。
三:吉、凶、军、宾、嘉,礼仪之邦的本质是什么?
我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中国人民特质和风格面貌的民族文化,是中国人民历史上各式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汇,核心价值观念就是“礼”。“礼”是指社会人生各方面的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及与之相适应的思想观念。
我国古代礼仪内容繁缛,《礼记》中即有“经礼三百,曲礼三千”之说。为便于了解和掌握这几个礼仪,大体在春秋战国时,人们逐渐依照这几个礼仪的内容,进行了类型的划分。这便是《周礼·春官·大宗伯》篇记录载入的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五种礼仪类型,统称“五礼”。汉代以后,历代的国家礼制虽有所演进和变化,但大体上都围绕这五礼的系统进行礼制建设。
一、“事邦国之鬼神示(祇)”的吉礼《周礼·春官·大宗伯》记录载入:“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示(祇qí)。”因此而知,吉礼就是祭祀鬼、神、示(祇)的礼仪活动。所谓鬼,指人鬼,即祖先的鬼魂;神,指天神;示(祇),指地祇,即地神。如
吉礼包括对上述天、地、人三界神灵进行祭祀的各项礼仪,如郊祀(祭祀天、地)、大雩、大享明堂、祭日月、祭社稷、祭山川、籍田、先蚕、祭天子宗庙、释奠、祀先代帝王、祀孔子、巡狩、封禅、祭高禖等。祭祀的神灵也种类繁多。《周礼·春官·大宗伯》记录载入有昊天上帝、日、月、星、辰、司中、司命、风师、雨师、社稷、五祀、五岳、山林、川泽、四方百物、先王等。今天北京尚存的天坛、地坛,就是明清时期皇帝举行郊祀礼,祭祀天、地的场所。(古代人们认为天圆地方,故祭天的天坛为圆形,祭地的地坛为方形)
天坛
二、“哀邦国之忧”的凶礼凶礼,是指遭遇见凶丧祸患时,人们相互间进行的哀悼吊唁、救济抚恤的诸礼仪的总称。《周礼·春官·大宗伯》记录载入先秦时期已实行五种类型的凶礼:“以凶礼哀邦国之忧。以丧礼哀死亡,以荒礼哀凶札,以吊礼哀祸灾,以禬礼哀围败,以恤礼哀寇乱。”
三、“亲邦国”的宾礼宾礼,是接待宾客的诸礼仪的总称。西周时,宾礼是天子和诸侯王之间、诸侯国与诸侯国之间相互来往时实行的礼仪规范。秦汉以后,宾礼则成为中间位置与地方guanyuan、中国与外国之间相互来往时实行的各式礼仪规范。
《周礼·春官·大宗伯》记录载入了主要为诸侯国国君或诸侯国国君所派的使者拜见天子的八种宾礼:“春见曰朝,夏见曰宗,秋见曰觐,冬见曰遇,时见曰会,殷见曰同,时聘曰问,殷頫曰视。”
我国传统的相见礼,通常是作揖或跪拜。
清末学堂,学生向老师作揖
随着欧洲列强的崛起,清朝与欧洲某些国家的来往日益频繁,宾礼的形式也对应的发生了变化。最初,我国传统的跪拜皇帝礼仪与欧洲交际礼仪可以变通,混杂并用。乾隆末,英国使臣马戛尔尼抵华。双方围绕到底是用我国传统的跪拜礼,还是欧洲交际礼觐见清朝皇帝,发生了激烈争执。最后经协商,由乾隆皇帝颁布特旨,采用西礼行礼。
鸦片战争后,清朝国力日衰。与英、法、美、俄等列强发生冲突时,统治者又常常屈膝求和,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因而,西方列强使节凭借强大实力,在交往使用礼仪问题上,态度日益强硬。咸丰、同治两朝,清廷与各国来华使节都为入觐礼仪采用华礼、西礼的问题而屡屡发生争执。
同治十二年(1873 年),日、俄、美、英、法、荷等国使臣联合向清朝皇帝呈递国书。他们要求采用西礼,尤其是采用西方国家guanyuan觐见君主的三鞠躬礼行礼。清朝一些大臣激烈反对这一提议,李鸿章力排众议,主张应遵循“礼与时变通”、“酌时势权宜”而制礼的原则,大体接受西方使节的要求。经过磋商,结果,上述国家的使节改用五鞠躬之礼,觐见清朝皇帝。皇帝接见外国使节,赐予茶、酒,以示恩自上出。这表明,中、外双方各有变通,采取了一种折衷的行礼方案。从此以后,外国使节觐见清帝,行五鞠躬礼,成为定例。
四、“同邦国”的军礼军礼是指军旅操演、征伐叛逆不服者等与军事活动有密切关系的诸礼仪的总称。
军礼起源甚早,据考古发现的甲骨文有关记录载入表明,商朝时,已经实行君主郊迎胜利凯旋的部落,在宗庙、社等祭祀神灵的场所,举行献俘告捷的礼仪。这说明,至少在商朝,已经制定、实行与军旅相关的礼仪。
西周时,军礼已经比较系统、成熟。主要可以分为大师、大均、大田、大役、大封五种类型。
清朝的田猎礼——“木兰秋狝”,堪称我国古代有效的融、军事、娱乐于一体的典范。木兰秋狝礼一般在每一年的农历八月举行。皇帝在离京前一天,派遣guanyuan告祭祖庙。至围场后,皇帝与随行的贵族、guanyuan、将士均在野外搭建帐篷宿营。皇帝所处的黄色帐幕,位于行营的中心。围猎开始后,如同作战一样,严明军纪。将士们的举动,皆要中规中矩、前后有序。
(清)木兰秋狝图
秋狝礼毕,行猎者校点猎物,满载而归。举行秋狝礼时,内蒙古各旗、外蒙古喀尔喀四部,及青海、蒙古、等各部的王公贵族,皆不远万里前来朝觐清朝皇帝,参加秋狝礼。清朝皇帝则设盛大宴会,依尊卑长幼之序,盛情款待众王公。通过秋狝礼,清朝统治者不但满足了享乐之需要,操练、检验了满族贵族子弟的军事技能,并且,通过这一方式,既密切了与周边各部(族)的融洽关系,盛大军容武功的炫耀,又能够有效的消除某些部族反叛、分裂的异心,宣示了清朝统治者对于他们拥有不容置疑的统治权。
然而,清朝中期以后,皇帝宗室、八旗贵族子弟多沉溺于声色犬马,“木兰秋狝”也逐渐沦落为单纯的娱乐项目,甚至成为清朝统治者自欺欺人的遮羞布。咸丰十年(1860年)9月,英法联军逼近北京。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咸丰帝,不思谋御敌之策,反而率子弟妃嫔文武guanyuan,以“木兰秋狝”为名,仓皇逃窜至热河避难,导致北京沦落敌手,惨遭浩劫。
五、“亲万民”的嘉礼
嘉礼是和合人际关系、沟通、增进感情的庆贺性的礼仪。《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述嘉礼的那种和功能说:“以嘉礼亲万民。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以昏冠之礼,亲成男女。以宾射之礼,亲故旧朋友。以飨燕之礼,亲四方之宾客。以脤膰之礼,亲兄弟之国。以贺庆之礼,亲异姓之国。”这几个礼仪皆在吉祥、欢乐的气氛中进行,因而称为嘉礼。
唐朝官方修撰礼典《大唐开元礼》中,嘉礼四十卷,包括五十种具体礼仪,主要有:皇帝、皇太子、亲王加冠礼,皇帝纳后、皇太子、亲王纳妃礼,皇帝、皇后、皇太子受子弟、臣僚朝贺礼,公主结婚礼,皇帝养老礼,皇帝册命皇后、皇太子、亲王、大臣礼,皇太子与师、傅相见礼,品官及其子婚、冠礼,乡喝酒礼,遣使出使诸藩国、巡视诸州礼等。
四:十二本纪 五帝本纪第1
十二本纪 五帝本纪第1
解惠全 张德萍 译注
【说明】《五帝本纪》是《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中的第1篇。
《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书的创始之作。所谓纪传体的“纪”就是指本纪。《史纪》共有本纪十二篇,以历史上的帝王为中心,上自黄帝,下至司马迁那个时候的帝王汉武帝,依次记叙了他们的言行政迹,并且也记录载入了各个时代的、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可以说,本纪就是一部按年代次序创作的帝王简史或系统的编年大事记。本纪排在全书的最前头,历来被看成是全书的纲,它保存了很多历代相传的历史资料,对于后人了解历史年代发展顺序有着重要的价值。纵观本纪十二篇,就思想内容来说,处处反映了司马迁的唯物主义史学观和实事求是的严谨态度,多数是从客观史实出发汇总出历史经验教训,而不以个人好恶评价英雄的成败和朝代的兴衰;就艺术特色来说,最为突出的是取材慎重,剪裁适当,布阵与布局合理,详略有致,抓住重点,渲染抒情,在大部分篇目中皆有精彩之笔,人物真实,场面生动,感情饱满,或敬慕,或憎恶,或惋惜,或悲壮……
《五帝本纪》记录载入的是远古传说中相继为帝的五个部落首领——黄帝、颛顼(zhuān xū,专须)、帝喾(kù,酷)、尧、舜的事迹,并且也记录了那个时候部落之间频繁的战争,部落联盟首领实行禅让,远古初民战猛兽、治洪水、开良田、种嘉谷、观测天文、推算历法、谱制音乐舞蹈等多方面的情形。这几个虽为传说,但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地下文物的发掘来看,有些记录载入亦属言之有征,它为俺们了解和研究远古社会,提供了某些线索或信息。中国人民5000年的悠久历史,就是从这远古的传说开始的,黄帝和炎帝两个部落的联合,战争,最后融为一体,在黄河流域定居繁衍,从而构成了华夏族的主干,创造了我国远古时代的绚丽文化。
司马迁写作《五帝本纪》主要取材于《世本》《大戴礼记•五帝德》和《尚书》。材料安排巧妙是本篇的突出特点,如黄帝与蚩尤的涿鹿之战、与炎帝的阪泉之战,并 不是不可以重笔刻画,但都只是平平带过,而把笔力集中到尧、舜二帝身上去。这可能有材料不足的缘故,但其效果是既突出了由黄帝开创,由尧、舜继承并发扬光大的帝王事业,又使历史事件与全篇的结构极为和谐。在叙写方式上,本篇开头对黄帝、颛顼、帝喾的记述,都是用叙述的口吻,侃侃道来;到了本篇的中心部分,则又利用了叙议结合,叙事中穿插对话的方式,既突出了尧、舜知人善任、从谏如流的部落联盟首领的家风格面貌,也烘托出为历代儒家所日夜思慕的自由、民主、君臣和睦的祥和气氛。
五帝开创的事业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文明史的开端,《五帝本纪》又是十二篇本纪的首篇。这篇本纪,在记事上确立了历史发展的根基,在写作上又为以后各篇的铺展设下了伏笔。司马迁利用了连环锁的叙写方式,一环紧扣一环。如在写尧时提出舜,而重在写尧的知人善任;写舜时一方面继续扣紧对尧的叙写,一方面又突出了对舜的描绘,同时还带出了禹、契、后稷等,为以后各篇打下了基础。
五帝的传说,几千年来深深扎根于中国人民的心里,被看成贤君圣主的楷模历代传颂。“华夏儿女”早已成为凝结聚集中国人民的亲切称呼,“人皆能够为尧舜”、“六亿神州尽舜尧”,也早已成为鼓励人们贤能为善的有力口号。
黄帝,是少典部族的子孙,姓公孙名叫轩辕。他毕生下来,就很有灵性,出生不久就会说话,幼年时聪明机敏,长大后诚实勤奋,成年之后见闻广博,对事物看得清楚。
轩辕时代,神农氏的后代已经衰败,各诸侯互相攻战,残害百姓,而神农氏没有力量征讨他们。于是轩辕就习兵练武,去征讨那些不来朝贡的诸侯,各诸侯这才都来归从。而蚩尤在各诸侯中最为凶暴,无人能去征讨他。炎帝想进攻欺压诸侯,诸侯都来归从轩辕。于是轩辕修行德业,整顿军旅,研究四时节气变化,种植五谷,安抚民众,丈量四方的土地,训练熊、罴、貔(pí,皮)、貅(xiū,休)、�(chū,初)、虎等猛兽,跟炎帝在阪泉的郊野交战,先后打了几仗,才征服炎帝,如愿得胜。蚩尤发动叛乱,不听从黄帝之命。于是黄帝征调诸侯的部落,在涿鹿郊野与蚩尤作战,终于擒获并杀害了他。这样,诸侯都尊奉轩辕做天子,取代了神农氏,这便是黄帝。天下有不归顺的,黄帝就前去征讨,平定一个地方之后就离去,一路上劈山开道,从来没有在哪儿安宁地居住过。
黄帝往东到过东海,登上了丸山和泰山。往西到过空桐,登上了鸡头山。往南到过长江,登上了熊山、湘山。往北驱逐了荤粥(xūn yù,薰玉)部族,来到釜山与诸侯合验了符契,就在逐鹿山的山脚下建起了都邑。黄帝四处迁徙,没有固定的住处,带兵走到哪里,就在什么地方设置军营以自卫。黄帝所封官职都用云来命名,部落号称云师。他设置了左右大监,由他们督察各诸侯国。这时,万国安定,于是,从古至今,祭祀鬼神山川的要数黄帝时最多。黄帝获得上天赐给的宝鼎,于是观测太阳的运行,用占卜用的蓍(shī,师)草推算历法,预知节气日辰。他任用风后、力牧、常先、大鸿等治理民众。黄帝顺应天地四时的规律,推测阴阳的变化,讲解生死的道理,论述存与亡的缘故,依照季节播种百谷草木,驯养鸟兽蚕虫,测定日月星辰以定历法,收取土石金玉以供民用,身心耳目,饱受辛劳,有节度地使用水、火、木材及各式财物。他做天子有土这种属性的祥瑞预兆,土色黄,所以号称黄帝。
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建立自已姓氏的有十四人。
黄帝居住在轩辕山,娶西陵国的闺女为妻,这便是嫘祖。嫘祖是黄帝的正妃,生有两个儿子,他们的后代都领有天下:一个叫玄嚣,亦即青阳,青阳被封为诸侯,降居在江水;另一个叫昌意,也被封为诸侯,降居在若水。昌意娶了蜀山氏的闺女,名叫昌仆,生下高阳,高阳有圣人的品德。黄帝死后,埋葬在桥山,他的孙子,亦即昌意的儿子高阳即帝位,这便是颛顼帝。
颛顼帝高阳,是黄帝的孙子,昌意的儿子。他沉静稳练而有机谋,通达而知事理。他养殖各式庄稼牲畜以充分利用地力,推算四时节令以顺应自然,依顺鬼神以制定礼义,理顺四时五行之气以教化万民,洁净身心以祭祀鬼神。他往北到过幽陵,往南到过交阯,往西到过流沙,往东到过蟠木。各式动物植物,大神小神,凡是日月照临的地方,全都平定了,没有不归服的。
颛顼帝生的儿子叫穷蝉。颛顼死后,玄嚣的孙子高辛即位,这便是帝喾。
帝喾高辛,是黄帝的曾孙。高辛的爸爸叫�极,�极的爸爸叫玄嚣,玄嚣的爸爸就是黄帝。玄嚣和�极都没有登上帝位,到高辛时才登上帝位。高辛是颛顼的侄子。
高辛生来就很有灵气,一出生就叫出了本人的名字。他普遍施予恩泽于众人而不及其自己一身。他耳聪目明,可以了解远处的情形,可以觉察细微的事理。他顺应上天的意旨,了解一下民之所急。仁德而且威严,温和而且守信,修养自己一身,天下归服。他收取土地上的物产,俭节地使用;他抚爱教化万民,把各式有利的事教给他们;他推算日月的运行以定岁时节气,恭敬地迎送日月的出入;他明识鬼神,慎重地加以事奉。他仪表堂堂,道德高尚。他行动合乎时宜,服用如同士人。帝喾治民,像雨水浇灌农田一样不偏不倚,遍及天下,凡是日月照耀的地方,风雨所到的地方,无人不顺从归服。
帝喾娶陈锋氏的闺女,生下放勋。娶�訾(jū zī,居资)氏的闺女,生下挚。帝喾死后,挚接替帝位。帝挚登位后,没有干出什么政绩,于是弟弟放勋登位。这便是帝尧。
帝尧,就是放勋。他仁德如天,智慧如神。接近他,就好像太阳一样温暖人心;仰望他,就好像云彩一般覆润大地。他富有却不骄傲,尊贵却不放纵。他戴的是黄色的帽子,穿的是黑色衣裳,朱红色的车子驾着白马。他能尊敬有善德的人,使同族九代相亲相爱。同族的人既已和睦,又去考察百官。百官政绩昭著,各方诸侯邦国皆能和睦相处。
帝尧命令羲氏、和氏,遵循上天的意旨,依据日月的出没、星辰的位次,制定历法,谨慎地教给民众从事生产的节令。另外命令羲仲,住在郁夷,那个地方叫旸(yáng,阳)谷,恭敬地迎接日出,分别步骤安排春季的耕作。春分日,白昼与黑夜一样长,朱雀七宿(xiù,秀)中的星宿初昏时出此刻正南方,据此来核实确定仲春之时。这时候,民众分散劳作,鸟兽生育交尾。又命令羲叔,住在南交,分别步骤安排夏季的农活儿,谨慎地干好。夏至日,白昼最长,苍龙七宿中的心宿(又称大火)初昏时出此刻正南方,据此来核实确定仲夏之时。这时候,民众就居高处,鸟兽毛羽稀疏。又命令和仲,居住在西土,那地方叫做昧谷,恭敬地送太阳落下,有步骤地安排秋天的收获。秋分日,黑夜与白昼一样长,玄武七宿中的虚宿初昏时出此刻正南方,据此来核实确定仲秋之时。这时候,民众移居平地,鸟兽再生新毛。又命令和叔,住在北方,那地方叫做幽都,认真排布好冬季的收藏。冬至日,白昼最短,白虎七宿中的昴(mǎo,卯)宿初昏时出此刻正南方,据此来核实确定仲冬之时。这时候,民众进屋取暖,鸟兽长满细毛。一年有三百六十六天,用置闰月的办法来校正一年四季。帝尧真诚地劝诫百官各守其职,各式事情都办起来了。
尧说:“谁可以继承俺的这个事业?”放齐说:“你的儿子丹朱通达事理。”尧说:“哼!丹朱么,他这个人愚顽、凶恶,不能用。”尧又问道:“那么还有谁可以?”驩兜说:“共工广泛地聚集民众,做出了业绩,可以 使用。”尧说;“共工好讲漂亮话,用心不正,貌似恭敬,欺骗上天,不能用。”尧又问:“唉,四岳啊,如今洪水滔天,浩浩荡荡,包围了高山,漫上了丘陵,民众万分愁苦,谁可以派去治理呢?”大伙都说鲧可以。尧说:“鲧违背天命,毁败同族,不能用。”四岳都说:“就任用他吧,试试不行,再把他撤掉。”尧因此听从了四岳的意见,任用了鲧。鲧治水九年,也没有取得成效。
尧说:“唉!四岳:我在位已经七十年了,你们谁能顺应天命,接替俺的帝位?”四岳回答说;“我们的德行鄙陋得很,不敢玷污帝位。”尧说:“那么这样就从所有同姓异姓远近大臣及隐居者当中推举吧。”大伙都对尧说:“有一个光棍汉流寓在老百姓中,叫虞舜。”尧说:“对,我听说过,他这个人怎么样?”四岳回答说;“他是个盲人的儿子。他的爸爸愚昧,妈妈顽固,弟弟傲慢,而舜却能和他们和睦相处,尽孝悌之道,把家治理好,使他们不能够走向邪恶。”尧说:“那俺就试试他吧。”于是尧把两个女儿嫁于他,从两个女儿身上观察他的德行。舜叫她们降下尊贵之心住到妫(guī,规)河边的家里去,遵守为妇之道。尧认为这样做很好,就让舜试任司徒之职,谨慎地理顺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这五种伦理道德,人民都遵从不违。尧又让他参与百官的事,百官的事因此变得井井有条。让他在明堂四门接待宾客,四门处处和睦,从远方来的诸侯宾客都恭恭敬敬。尧又派舜进入山野丛林大川草泽,遇上暴风雷雨,舜也没有迷路误事。尧更认为他十分聪明,很有道德,把他叫来说道:“三年来,你做事周密,说了的话就能做到。此刻你就登临天子位吧。”舜推让说本人的德行还不够,不愿接受帝位。正月初一,舜在文祖庙接受了尧的禅让。文祖亦即尧的太祖。
这时,尧年事已高,让舜代理天子之政事,借以观察他做天子是否合天意。舜于是通过观测北斗星,来考察日、月及金、木、水、火、土五星的运行是不是有异常,接着举行临时仪式祭告上帝,用把祭祀物品放在火上烧的仪式祭祀天地四时,用遥祭的仪式祭祀名山大川,又普遍地祭祀了各路神祗。他收集起公侯伯子男五等侯爵所持桓圭、信圭、躬圭、谷璧、蒲璧五种玉制符信,选择良月吉日,召见四岳和各州州牧,又颁发给他们。二月,舜去东方巡视,到泰山时,用烧柴的仪式祭祀东岳,用遥祭的仪式祭祀各地的名山大川。接着,他就召见东方各诸侯,协调校正四时节气、月之大小、日之甲乙,统一音律和长度、容量、重量的标准,修明吉、凶、宾、军、嘉五种礼仪,规定诸侯用五种圭壁、三种彩缯,卿大夫用羊羔、大雁二种动物,士用死雉作为朝见时的礼物,而五种圭璧,朝见典礼完毕以后仍还给诸侯。五月,到南方巡视;八月,到西方巡视;十一月,到北方巡视:都像起初到东方巡视时一样。回来后,告祭祖庙和父庙,用一头牛作祭祀物品。以后每五年巡视一次,在其间的四年中,各诸侯国君按时来京师朝见。舜向诸侯们普遍地陈述治国之道,依据业绩清楚明白地进行考察,依据功劳赐给车马衣服。舜开始把天下划分为十二个州,疏浚河川。规定依据正常的刑罚来执法,用流放的方式方法宽减刺字、割鼻、断足、阉割、杀头五种刑罚,官府里治事用鞭子施刑,学府教导用戒尺惩罚,罚以黄金可用作赎罪。因灾害而造成过失的,予以赦免;怙恶不悛、坚持为害的要施以刑罚。谨慎啊,谨慎啊,可要审慎使用刑罚啊!
驩兜曾举荐过共工,尧说“不行”,而驩兜还是试用他做工师,共工果然放纵邪僻。四岳曾推举鲧去治理洪水,尧说“不行”,而四岳硬说要试试看,试的结果是没有成效,所以百官都以为不宜。三苗在江、淮流域及荆州一带数次作乱。这时舜巡视回来向尧帝报告,请求把共工流放到幽陵,以便改变北狄的习俗;把驩兜流放到崇山,以便改变南蛮的习俗;把三苗迁徙到三危山,以便改变西戎的习俗。把鲧流放到羽山,以便改变东夷的习俗:惩办了这四个罪人,天下人都悦服了。 尧在位七十年得到舜,又过二十年因年老而告退,让舜代行天子政务,向上天推荐。尧让出帝位二十八年后逝世。百姓悲伤哀痛,如同死了生身爸妈一般。三年之内,四方各地无人奏乐,为的是悼念帝尧。尧了解本人的儿子丹朱不贤,不配传给他天下,所以才姑且试着让给舜。让给舜,天下人就都得到利益而只对丹朱一人不利;传给丹朱,天下人就会遭殃而只有丹朱一人得到好处。尧说:“我毕竟不能使天下人受害而只让一人得利”,所以最终还是把天下传给了舜。尧逝世后,三年服丧完毕,舜把帝位让给丹朱,自己躲到了南河的南岸。诸侯前来朝觐的未到丹朱那里去却到舜这里来,打官司的也不去找丹朱却来找舜,歌颂功德的,不去歌颂丹朱却来歌颂舜。舜说“这是天意呀”,紧接着才到了京都,登上天子之位,这便是舜帝。
虞舜,名叫重华。重华的爸爸叫瞽叟,瞽叟的爸爸叫桥牛,桥牛的爸爸叫句(gōu,勾)望,句望的爸爸叫敬康,敬康的爸爸叫穷蝉。穷蝉的爸爸是颛顼帝,颛顼的爸爸是昌意:从昌意至舜是七代了。自从穷蝉为帝之后一直到舜帝,中间几代地位低微,都是平民。
舜的爸爸瞽叟是个瞎子,舜的生母死后,瞽叟又续娶了一个老婆生下了象,象桀骜不驯。瞽叟喜欢后妻的儿子,往往想把舜杀掉,舜都躲过了;赶上有点小错儿,就会遭到重罚。舜很恭顺地侍奉爸爸、后母及后母弟,一天比一天地忠诚谨慎,没有一点懈怠。
舜,是冀州人。舜在历山耕过田,在雷泽打过鱼,在黄河岸边做过陶器,在寿丘做过各式家用器物,在负夏跑过买卖。舜的爸爸瞽叟愚昧,妈妈顽固,弟弟象桀骜不驯,他们都想杀掉舜。舜却恭顺地行事,从不违背为子之道,友爱兄弟,孝顺爸妈。他们想杀掉他的时刻,就找未到他;而有事要找他的时刻,他又总是在身旁侍候着。
舜20岁时,就由于孝顺出了名。30岁时,尧帝问谁可以治理天下,四岳全都推荐虞舜,说这个人可以。于是尧把两个女儿嫁给了舜来观察他在家的德行,让九个儿子和他共处来观察他在外的为人。舜居住在妫水岸边,他在家中做事更加谨慎。尧的两个女儿不敢由于自己出身高贵就傲慢地对待舜的亲属,非常讲究为妇之道。尧的九个儿子也更加笃诚忠厚。舜在历山耕作,历山人皆能互相推让地界;在雷泽,雷泽的人皆能推让便于的具体位置;在黄河岸边制做陶器,那里就完全没有一次品了。一年的功夫,他住的地方便形成一个村落,二年便形成一个小城镇,三年就变成大多数市了。见了这几个,尧就赐给舜一套细葛布衣服,给他一张琴,为他建造仓库,还赐给他牛和羊。瞽叟仍然想杀他,让舜登高去用泥土修补谷仓,瞽叟却从下面放火焚烧。舜用两个斗笠保护着自己,像长了翅膀一样跳下来,逃开了,才得以不死。后来瞽叟又让舜挖井,舜挖井的时刻,在侧壁凿出一条暗道通向外边。舜挖到深处,瞽叟和象一起往下倒土填埋水井,舜从旁边的暗道出去,又逃开了。瞽叟和象很兴奋,以为舜已经死了。象说:“最初出这个主意的是我。”象跟他的爸妈一起瓜分舜的财产,说:“舜娶过来尧的两个女儿,还有尧赐给他的琴,我都要了。牛羊和谷仓都归爸妈吧。”象于是住在舜的屋里,弹着舜的琴。舜回来后去看望他。象非常惊愕,继而又摆出闷闷不乐的模样,说:“我正在想念你呢,想得我好心闷啊!”舜说:“是啊,你可真够兄弟呀!”舜还像以前一样待奉爸妈,友爱兄弟,而且更加恭谨。这样,尧才试用舜去理顺五种伦理道德和参与百官的事,都干得很好。
从前高阳氏有富于才德的子孙八人,世人获得他们的有益之处,叫作八恺,意思就是八个和善的人。高辛氏有有才德的子孙八人,世人叫作“八元”,意思就是八个好心的人。这十六个家族的人,世世代代保持着他们老祖宗的美德,没有败落他们老祖宗的名声。到尧的时刻,尧没有举用他们。舜举用了八恺的后代,叫他们掌管土地的官职,以处理各式事务,都办得有条有理。舜又举用了八元的后代,叫他们向四方传布五教,使得做爸爸的有道义,做妈妈的慈爱,做兄长的友善,做弟弟的恭谨,做儿子的孝顺,家庭和睦,邻里真诚。
从前帝鸿氏有个不成材的后代,掩蔽仁义,包庇残贼,好行凶作恶,天下人称他为浑沌。寓意讲的是他野蛮不开化。少皞氏亦有个不成材的后代,毁弃信义,厌恶忠直,喜欢邪恶的言语,天下人称他为穷奇,寓意讲的是他怪异无比。颛顼氏有个不成材的后代,不可调教,不明 白好话坏话,天下人称他为梼杌,寓意讲的是他凶顽绝伦。这三族,世人都害怕。到尧的时刻,尧没有把他们除掉。缙云氏有个不成材的后代,贪于饮食,图于财货,天下人叫作饕餮,寓意讲的是他不知满足。天下人憎恨他,反他与以上讲到的三凶并列在一起称为四凶。舜在四门接待四方宾客时,流放了这四个凶恶的家族,把他们赶到了边远地区,去抵御害人的妖魔,从此开放了四门,大伙都说没有恶人了。
舜进入山林的时刻,遇见暴风雷雨也不迷路误事,尧于是才知道了凭着舜的才能是可以把天下传授给他的。尧年纪大了,让舜代行天子之政,到四方去巡视。舜被举用掌管政事二十年,尧让他代行天子的政务。代行政务八年,尧逝世了。服丧三年完毕,舜让位给丹朱,可是天下人都来归服舜。禹、皋陶(yáo,姚)、契、后稷、伯夷、夔(kuí,奎)、龙、倕、益、彭祖,从尧的时刻就都得到举用,却一直没有职务。于是舜就到文祖庙,与四岳商计,开放四门,了解勾通四方的情形,他让十二州牧讨论称帝应具备的功德,他们都说要办有大德的事,疏远巧言谄媚的小人,这样,远方的外族就都会归服。舜对四岳说:“有谁能奋发努力,建立功业,光大帝尧的事业,授给他官职辅佐我办事呢?”四岳都说:“伯禹为司空,可以光大帝尧的事业。”舜说:“嗯,好!禹,你去负责平治水土,务必要努力办好啊!”禹跪地叩头拜谢,忍让给稷、契和皋陶。舜说:“好了,去吧!”舜说:“弃,黎民正在挨饿受饥,你负责农业,去教他们播种百谷吧。”舜说:“契,百官不相亲爱,五伦不顺,你担任司徒,去谨慎地施行五伦教导,做好五伦教导,在于要宽厚。”舜又说:“皋陶,蛮夷侵扰中原,抢劫杀人,在我们的境内外作乱,你担任司法官,五刑要使用得当,依据罪行轻重,大罪在原野上执行,次罪在市、朝内执行,同族人犯罪送交甸师氏处理;五刑宽减为流放的,流放的远近要有个规定,按罪行轻重分别流放到四境之外、九州之外和国都之外。只有公正严明,才能让人信服。”舜问:“那么谁能管理俺的各式工匠?”大伙都说垂可以。于是任命垂为共工,统领各式工匠。舜又问:“谁能管理我山上泽中的草木鸟兽?”大伙都说益行。于是任命益为朕虞,主管山泽。益下拜叩头,推让给朱虎、熊罴。舜说:“去吧,你行。”就让朱虎、熊罴做他的助手。舜说:“喂,四岳,有谁能替我主持天事、地事、人事三种祭祀?”大伙都说伯夷可以。舜说:“喂,伯夷,我任命你担秩宗,主管祭祀,要早晚虔敬,要正直,要肃穆清洁。”伯夷推让给夔、龙,舜说:“那好,就任命夔为典乐,掌管音乐,教导贵族子弟,要正直而温和,宽厚而严厉,刚正却不暴虐,简捷却不傲慢;诗是表达内心情感感情的,歌是用延长音节来咏唱诗的,乐声的高低要与歌的内容相配合,还要用标准的音律来使乐声和谐。八种乐器的声音谐调一致,不要互相错乱侵扰,这样,就能通过音乐达到人与神相和的境界啦。”夔说:“呣,我轻重有节地敲起石罄,各式禽兽都会跟着跳起舞来的。”舜说:“龙,我非常憎恶那种诬陷他人的坏话和灭绝道义的行为,惊扰俺的臣民,我任命你为纲言官,早晚传达俺的旨命,报告下情,务必要诚实。”舜说:“喂,你们二十两个人,要谨守职责,时时辅佐我做好上天交付的治国大事。”从此以后,每三年考核一次功绩,经过三次考核,依照成绩升迁或贬黜,所以,不论远处近处,各式事情都振兴起来了。又依据是否归顺,分解了三苗部族。
这二十二人个个成就功业:皋陶担任大理,掌管刑法,断案平正,人们都佩服他能按情据实断理;伯夷主持礼仪,上上下下能都够礼让;垂担任工师,主管百工,百工皆能做好本人的工作;益担任虞,主管山泽,山林湖泽都得到开发;弃担任稷,主管农业,百谷按季节茂盛成长;契担任司徒,主管教化,百官都亲善和睦;龙主管接待宾客,远方的诸侯都来朝贡;舜所置十二州牧做事,禹所定九州内的民众没有谁违抗。其中禹的功劳最大,开通了九座大山,治理了九处湖泽,疏浚了九条河流,辟定了九州方界,各地都依照应缴纳的贡物前来进贡,没有不恰当的。纵横五千里的范畴,都受到安抚,直到离京师最远的边荒地区。那时,南方安抚到交阯、北发,西方安抚到戎、析枝、渠廋、氐、羌,北方安抚到山戎、发、息慎,东方安抚到长、鸟夷,四海之内,共同称颂帝舜的功德。于是禹创制《九招》乐曲歌颂舜的功德,招来了祥瑞之物,凤凰也飞来,随乐声盘旋起舞。天下清明的德政都从虞之物,凤凰也飞来,随乐声盘旋起舞。天下清明的德政都从虞舜帝开始。
舜20岁时由于孝顺而享誉驰名,30岁时被尧举用,50岁时代理天子政务,五十八岁时尧逝世,六十一岁时接替尧登临天子之位。登位三十九年,到南方巡视,在南方苍梧的郊野逝世。葬埋在长江南岸的九嶷山,这便是零陵。舜登临帝位之后,乘着有天子旗帜的车子去给爸爸瞽叟请安,和悦恭敬,遵循为子之孝道。又把弟弟象封在有鼻为诸侯。舜的儿子商均不成材,舜就事先把禹推荐给上帝。十七年后舜逝世。服丧三年完毕,禹也把帝位让给舜的儿子,就跟舜让给尧的儿子时的情况一样。诸侯归服禹,这样,禹就登临了天子之位。尧的儿子丹朱,舜的儿子商均分别在唐和虞得到封地,来奉祀祖先。禹还叫他们穿自己家族的服饰,用自己家族的礼乐仪式。他们以客人的身份拜见天子,天子也不把他们当臣下对待,以预示不敢专擅帝位。
从黄帝到舜、禹,都是同姓,但立了不同的国号,为的是彰明各自光明的德业。所以,黄帝号为有熊,帝颛顼号为高阳,帝喾号为高辛,帝尧号为陶唐,帝舜号为有虞。帝禹号为夏后,而另分出氏,姓姒氏。契为商始祖,姓子氏。弃为周始祖,姓姬氏。
太史公说:学者们许多人都称述五帝,五帝的年代已经很久远了。《尚书》只记录载入着尧以来的史实;而各家叙说黄帝,文字粗疏而不典范,士大夫们也很难说得清楚。孔子传下来的《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读书人有的也不传习。我曾经往西到过空桐,往北路过涿鹿,往东到过大海,往南渡过长江、淮水,所到过的地方,那里的老前辈们都常常谈到他们各自所听说的黄帝、尧、舜的事迹,习俗教化皆有不同,总起来说,我觉得那些与古文经籍记录载入相符的讲法,接近正确。我研读了《春秋》、《国语》,它们对《五帝德》、《帝系姓》的阐发都很明了,只是人们不曾深入考求,其实也就是说它们的记述皆不是虚妄之说。《尚书》残缺已经有好长久了,但散轶的记录载入却往往可以从其他书中找到。假如不是好学深思,真真正正在心里领会了它们之义,想要向那些学识浅薄,见闻不广的人说清楚明白,当然是困难的。我把这几个材料加以评议编次,选择了那些言辞特别雅正的,著录下来,写成这篇本纪,列于全书的开头。
黄帝者,少典之子①,姓公孙②,名曰轩辕。生而神灵③,弱而能言④,幼而徇齐⑤,长而敦敏⑥,成而聪明⑦。
①少典:《索隐》:“少典者,诸侯国号,非人名也。”按:这里所谓“诸侯国号”实际就是远古部族名。 子:指后代。 ②公孙:《索隐》引皇甫谧云:“黄帝生于寿丘,长于姬水,因以为姓”。据此,则黄帝姓姬。《会注考证》云“《大戴礼•五帝德》无‘姓公孙’三字,未详史公所本”,又引崔述云“公孙者,公之孙(公侯之孙)也”。认为公孙不是黄帝的姓。③神灵:有神异之气。 ④弱:幼弱,这里指出生不久。《索隐》:“潘岳有《哀弱子》篇,其子未七旬曰弱。”(“未七旬”,还未到七十天。) ⑤徇齐:疾,敏捷,指智虑敏捷。 ⑥敦:敦厚,诚实。敏:勉,勤勉。 ⑦聪明:本为听力好,视力好,即耳聪目明之意,这里指见闻广,能明察。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①。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②,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③,以征不享④,诸侯咸来宾从⑤。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⑥,治五气⑦,艺五种⑧,
五:我国古代有五礼,五礼包括什么礼
古时候五礼是汉族礼仪总称。以祭祀之事为吉礼,丧葬之事为凶礼,军旅之事为军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合称五礼。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五礼内容:
1、吉礼:吉礼是五礼之冠,着重是对天神、地祗、人鬼的祭祀典礼。主要内容:(一)祀天神:昊天上帝;祀日月星辰;祀司中、司命、雨师。(二)祭地祗:祭社稷、五帝、五岳;祭山林川泽;祭四方百物,即诸小神。(三)祭人鬼:祭先王、先祖;禘祭先王、先祖;春祠、秋尝、享祭先王、先祖。
2、嘉礼:嘉礼是和合人际关系、沟通、增进感情的礼仪。嘉礼主要内容有:饮食之礼;婚、冠之礼;宾射之礼;飨燕之礼;脤膰之礼;贺庆之礼。
3、宾礼:宾礼是接待宾客之礼。
4、军礼:军礼是师旅操演、征伐之礼。
5、凶礼:凶礼是哀悯吊唁忧患之礼。凶礼的内容有:以丧礼哀死亡;以荒礼哀凶札;以吊礼哀祸灾;以襘礼哀围败;以恤礼哀寇乱。
六:吉凶君宾嘉都是指是什么 意思
周礼分为吉凶宾军嘉五礼,对服制、道具、仪式、过程皆有详细严格的规定,“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示,以凶礼哀邦国之忧,以宾礼亲邦国,以军礼同邦国,以嘉礼亲万民”。《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程颐亦曰:“礼一失则为夷狄,再失则为禽兽。圣人恐人之入夷狄也,故《春秋》之法极谨严,所以谨严者,华夷之辨尤切切也。”冠礼是华夏礼仪制度之首,又称成人礼,是对汉人进行礼教的开始。周朝士大夫年及二十行冠礼,王公年及十五而冠。《礼记·冠义》曰:“已冠而志之,成人之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