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头村(出生地)
一:庙宇的人文遗产
庙宇楹联,除了镌刻于山门、殿门、立柱、亭阁外,其他别的如经堂、禅堂、僧房、道院以及客堂等处,亦到处可以见到,可谓琳琅满目,不胜枚举。从庙宇楹联中,不仅可以研究宗教文化,还可探究历史,鉴赏楹联和书法艺术,从中追寻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史。 港岛方面,港岛的庙宇,大多建于山脚,均背山面海。但昔日之海,今日已填成陆地,此种情况,庙庙皆然。百多年来,港岛面积,填海成陆,比原土地扩大数倍,背向大多已难认矣。港岛庙宇中最大、在海外最负盛名的,位于中环荷里活道的文武庙。该庙是奉祀文昌帝君和关圣帝君而得名。开埠初期,法制尚未臻完善,那个时候法律认可华人立誓的传统,方法是烧黄纸,斩鸡头,但法定要在文武庙内举行,方为有效。此外,那个时候华人绅商集会议事,多在该庙内举行。该庙每年举行春秋二祭,由绅商华人首脑主祭,百余年来,历久未替。海外及欧美旅游人士,访港庙宇,以文武庙为首。从该庙的石刻中,可知该庙建于清道光三十年(公元1840年),距今150多年,早于开埠之前。此庙现由东华三院管理。此外,位于荷里活道的还有观音堂,是供奉观音的佛堂,石敢当,是供奉泰山石敢当及一石虎。位于上环的有百姓庙,是给上环一带居民供奉老祖宗灵位的庙宇。由于居民居住地方小,未能在家设位奉祀老祖宗,只得放在百姓庙。还有绥靖伯庙,绥靖伯是位武官,南宋时任屯田校尉,负责保卫地方,对付强盗,有功于民。此外,还有水月宫、和合殿。位于湾仔的则有洪圣古庙、济公庙、三宝殿、三元宫、玉虚宫、包公庙、望海观音庙、宝云道姻缘石和位于赤柱的有水仙爷庙。位于铜锣湾的有天后庙、岳王庙。位于筲箕湾的有谭公庙和天后庙,因渔民多聚居于此,故香火甚盛。此外,扫管笏天后庙,卑利街伯公庙,每当诞日,坊众参拜踊跃。至于浅水湾的望海观音和天后,已成为旅游人士之焦点区。
九龙方面,庙宇林立,其最著者为庙。该庙建造完成于1921年,在前是设在广州的。 广州庙已有百多年历史,其后因当政者破除,拆庙建路,收回庙房,1921年港方绅商李亦梅等,从广州将接来,在啬色园内供奉。70多年来该庙日渐发展,香火之盛,为庙宇之冠,国际知名度之高亦与荷里活道之文武庙并立,外国旅游人士访港必游此庙。此外,庙街之天后庙和观音楼,榕树头前观音古庙,油麻地之十王殿和众佛堂,尖沙咀之福德古庙,红磡之观音庙及福德古庙,慈云山之法藏寺、慈云阁、招利祠、太阴娘娘庙,西竺林苑,钻石山之志莲苑,规模宏大。多宝佛塔,九龙城东头村之侯王庙,供奉宋国舅杨亮节,是最早建立的侯王庙。
新界方面,最负盛名之庙宇为沙田车公庙。车公为江西南昌五福人,是宋朝一名智勇双全的元帅。明末,沙田流行瘟疫,传说村民抬车公神牌巡游一遍,瘟疫即止。于是乡民立庙供奉并每十年举办一次太平清醮盛会,酬谢车公。此外,濠涌亦有车公庙,规模之大与沙田之庙无异,只因沙田庙接近九龙市区,参拜人士较便;沙田还有万佛寺,旅游沙田,多到该庙游览。西贡有协天宫,香火亦盛,大埔有文武庙,此庙建于清光绪廿二年,除供奉文武二帝外,亦作为大埔乡公所议事堂,具有在帝前大公无私,秉公办事之意。大埔旧墟更有奉祀广成大仙的省躬草堂,该堂已有80多年历史,常年施赠可宝茶,可宝丸及其他药丸。大仙座镇草堂,每有诞期,弟子及乡民虔诚参拜。近元朗流浮山的沙江村有天后古庙,此庙碑记所载重修于1880年,可知该庙也有百余年历史。元朗则有妙法寺,虽属新建庙宇,然规模之大及庙貌之庄严,为元朗一带之冠。大王古庙及墙心庙,还有静修之清凉法苑,以素酌驰名,青山则有杯渡禅师庙、青山禅院、青云观、青松观都是由来已久的佛道教圣地。其中青松仙观,面积广,建筑美,并具园林之胜,为道教弟子最佳修持之地,大殿巍峨宏伟,供奉老子、邱长春和吕祖。该观圆艺以岭南派盆栽闻名。荃湾则有佛教的天竺山院,道教的玄圆学院。后者大殿上供奉儒释道三教教主,更有钟楼,其钟甚巨,在芸芸庙宇中最为突出。此地亦具园林之胜,创院人为港绅赵聿修,旅游荃湾人士必到此地。
离岛方面,长洲的北帝庙,也叫作玉虚宫最负盛名,面积之广,建筑之宏伟,为九龙任何庙宇所不及,此外,尚有天后庙、福德宫、五石庙,供奉关帝的忠义亭等小庙多间。南丫岛及塔门,四面大海,渔船所聚,故亦建有天后庙,以为护佑。坪洲则有金花夫人庙,七姐庙及天后宫。索罟湾及佛堂门两岛亦是渔民聚居地,面临海洋也有天后庙。
大屿山方面,梅窝有文武庙,沙螺湾有把港大王庙。后者建于清乾隆六十七年,即公元1774 年,距今200余年矣。大屿山区上下羌山及鹿湖昂平一带,寺庙尼庵与佛教修持之静室林立,约计百余间。其最出名的有昂平之宝莲寺及天坛大佛,羌山之观音寺及灵隐寺,每当周末及假期,登山参拜者,甚为踊跃。此外,尚有鹿湖之法华宝殿,法华塔、竹园精舍、唯心精舍、悟真寺、慧修院以及其他私人静室等,不下数十间,均清静幽雅,远离人间,尼姑或男女居士避静其间。此地空气清新,有山有水,景色怡人,可称世外桃源。东涌有侯王庙及法林禅院。大澳有侯王庙,位在大澳之宝珠潭,每年旧历六月初六为侯王诞,渔民热烈庆贺,演神功戏酬谢神恩。渔民远道回澳贺诞,参拜侯王,至今不替。该庙建于清康熙三十八年即公元1699年,将近300年历史矣。此外,大澳街市街有关帝庙,石仔埗有洪圣庙,新村有金花夫人庙,均属200多年前所建之古庙。大澳昔为渔业集散之地,与筲箕湾,仔,长洲,并称四大渔业区。
不少庙宇隶属华人庙宇委员会管理,或受其托管。
庙宇大多依照中国内地一般庙宇传统建筑形式而建,有一进式的和二进式的。一进式是最基本的单位。所谓进是代表一座单独的建筑物,为一座台基,梁架与屋顶俱全的建筑结构。之庙宇,以二进式之建筑居多。二进者,即两幢单独之一进建筑,大体前后并排,中间有天井为之隔离。在二进式建筑形式之中,又可分为四合院式与非四合院式两种形式。所谓四合院式,即由南北并排之前院与内院,以及东西并列之两间厢房共同组成。前院是第一进,在大型庙宇中,正门的后面,设有“挡中”。它是一扇门,平常多关闭,形成屏风,将内院的活动加以遮闭,只在有大典祭祀礼仪,始行开放。内院也叫后院,为四合院内之主要部分。通常庙宇之构成,前院为正殿,供奉主神,后院为后殿。而隔离前后院之露天天井,具有两功能,一使两院或两殿之间有足够空间接受阳光与疏导空气,后面可以作为休憩或聚会之场所,二在此空间亦可种植花卉树木,使整间庙宇具园林景致。天井两侧之建筑,东西两边,一般称厢房或称东西堂,各有走廊,进出前后院时可用,以避风雨。此四合院之特征,乃以建筑物之中轴线为中枢,将整院对分为二,东西两半相等,南北(前后)二院前后平衡。除上述建筑结构形式外,尚有亭式之庙宇,如在鲗鱼涌一小丘上之二伯公庙,便是亭式。还有西式欧化建筑之庙宇,如赤柱之观音寺。此寺建于本世纪50年代,把传统庙宇之台基,屋顶,梁柱等摒弃,完全是西式之水泥建筑,成为现代化的庙宇。
的华人庙宇,大多建于清末,在结构之上基本是守旧的中国式建筑。但因为地域和风俗与内地有差异,庙宇在建筑形式上与守旧的中国式建筑亦大有差异。依照普通的营造,台基、梁架结构以及屋顶,是构成中国建筑的主要部分。台基之功用有三:一是以承托梁柱,将屋顶和梁柱之重量,移之于地;二是台基必须平坦,以达到稳定整座建筑物之作用;三是建于地表,防止湿气上升,维持墙土与木柱之耐用。故庙宇之台基至为重要。关于庙宇之栋梁结构,中国传统木作建筑,向以梁柱作为支持重要之架构,地位甚为重要。每次庙宇重修,大多依旧保持初建时梁柱架构之原状。在传统建筑中,屋柱有五种:一是檐柱,为屋檐之下最外之列柱,主要用以支持撑出墙外的檐项。二是金柱,位于檐柱以内之柱列。金柱又分两种,接近檐柱者为外金柱,外金柱以内者,为里金柱。三是中柱,位于建筑物之中间位置纵线上之柱。四是山柱,位于山墙中间位置,直接承托屋脊。五是童柱,位于横梁上之一种短柱,上端之功用和位置,与檐柱及金柱相同,柱末则不与地面接触。柱之下端单独结构则称为础,意即柱之基础,其作用是将柱身所负荷之重力,比较平均地转于地表。础之结构分两部分:一曰础,上承柱,下触地。二曰,即柱与础之间附加之版状圆盘。的质料,木石兼有,其作用是防止地上水份上升。同时柱也可以抽换,这样就可保存柱身的坚固,即便柱脚腐朽,柱仍具支持之功。台基与梁架以外,屋顶为中国传统建筑之另一重要部分。屋顶除有遮盖建筑之实际作用外,也有它装饰之作用。庙宇之屋顶,一般用硬山式屋顶为多。硬山屋顶有五脊二坡,两边山墙直上,与屋顶相交。屋顶两坡上覆以筒瓦或板瓦,相叠成陇,排列并比。屋顶形式种类相当多,在此从略。除上述建筑结构外,庙宇之屋脊,栋梁,墙壁,均有其装饰。在各种装饰形式中,有其专门性考究,在此就不作详细的描述了。 现有近1、5万座庙宇、教堂
的庙宇教堂究竟有多少座?据“内政部”7月公布的最新统计数字,截止2008年年底,全登记在案的寺庙、教堂共计14993座。其中寺庙以道教最多,占78、4%;佛教次之,占19、5%;其余为教会教堂,并以基督教为主。 仅登记在案的寺庙、教堂,平均每个县市就有600座,假如加上没有登记的,数字更为惊人。其中,寺庙最多的为台南县,有1245座;高雄县次之,有1142座;屏东县第三,有1068座。以一岛之地有这么多的寺庙、教堂,其密度堪称“世界第一”是毫无疑问的。庙宇文化源自大陆为啥呢会有这么多的寺庙?其庙宇文化的来历起源,需要回到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时空背景。来自大陆的先民拓垦之前,而不是想象中的鸟语花香,气候宜人。清朝大臣李鸿章曾经上书慈禧太后,他是这样形容那个时候的情形,“乃蛮荒漳疠之区,蛮荒之岛,鸟不语,花不香,山不清,水不秀,岛上化外之民,男无情,女无义,弃之不足惜。” 不少民众皆能道出自己是第几代、第十几代由大陆渡海迁居先民的后代,简单地说,很多人都是近三四百年间由大陆移居汉人的后代。他们是这样形容老祖宗怎样渡海来到谋生的:老祖宗们大多数是落弟秀才、无业游民、罗汉脚,部分是失意guanyuan、逃犯,他们光着膀子、穿着裤衩,一叶扁舟,摇着橹,渡过宽达一百多公里的“黑水沟”(因为水极深而呈墨色)的海峡。 这几个先民带着对新生活的期许,以及对故乡失意不堪回首的复杂心情,冒着海峡水深、浪急、流乱的性命之忧,登上这方陌生的土地,他们船上的竹篮里通常放着两样贵重的东西:一是祖先牌位;二是家乡、家中所参拜的神明,映照他们强渡黑水沟的复杂心情,既有离开伤心地的悲怆,又有一份对故土难以割舍的情怀,希望有朝一日经过奋斗,事业有成,光宗耀祖。带着家乡的神明,就是要祈祷神明保佑在外一切平安。 先民们登岛后来的生活比想象中恶劣,那种生活经历一点都不是“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与大自然的斗争,正如李鸿章所言乃“蛮荒漳疠之区”,自然环境恶劣。为了争夺土地、资源,汉人既与原住民?杀,来自不同地方的汉人也往往出现内哄,“闽客械斗”、“漳泉械斗”无日无之,在这样的状况下,很多人把对明天的希望寄托在神明身上,所以,各类庙宇如雨后春笋在岛各处出现,数百年来繁荣昌盛。
二:距离九龙城近日的地铁站是哪个?
其实也就是说九龙城假如从行政区的概念是不小的,就如红磡、九龙塘、何文田、土瓜湾等都属于九龙城区的,九龙城区的范畴的北边望狮子山,南接维多利亚港。东面以联合道、东头邨道、东正道、太子道东为界、西面以港铁东铁线路轨为界。所以严格来说九龙城也不能说没有地铁站,其中港铁的九龙塘和乐富也算得着是在区内的地铁站。
你的问题最好能具体到某一个地点,那我就能帮你找到近日的港铁站(有可能不再辖区内的),或者你可以HI!我。
三:六七暴动的暴动前奏
1967年5月5日,工潮开始恶化。部分工人阻止工厂出货,场面紧张。
1967年5月6日,防暴捕头到场戒备,但在厂外工人不仅没有散去,还与在场捕头发生冲突,廿一名工人被警方逮捕,还造成多名工人受伤,聆讯后更有8人被判入狱。工会代表前往警署亦被扣押。
1967年5月7日,工人和其它支持者上街集会示威。示威者仿照中国大陆文革的做法,手持《毛语录》,高喊口号。警方施放催泪弹及木弹驱散示威者,拘捕127人。
1967年5月11日,新蒲岗塑胶花厂工潮演变成暴动,工人聚集在新蒲岗街道外,与捕头对峙,又用石头和玻璃樽袭击警员。当局鉴于事态严重,于当晚宣布东九龙实施宵禁,所有后备警员取消休假候命,事件中有百多人被捕,并造成两人受伤。
1967年5月13日,九龙新蒲岗暴动蔓延至东头村和土瓜湾,大批群众在街上聚集,暴徒放火烧车及徙置区职员宿舍,又闯入新区办事处和学校捣乱。当局出动大批英军和防暴队镇压,又将宵禁时间提前至傍晚6时开始。之后北京报纸称“港英行为是民族迫害,镇压群众是野蛮的法西斯暴行”,支持“市民上街抗暴”。
1967年5月15日,北京外交部向英国代办提出抗议,并发动北京群众在英国驻华代办门外示威。部分群众更于当晚冲进代办的住所和办公室。左派报章报导北京支持的消息,由左派学校学生在街头向路人派发;中国银行亦在中环总行的屋顶装上扬声器,进行剪掉鞭子宣传。
1967年5月16日,的亲中左派宣布成立港九各界同胞反对港英迫害斗争委员会,简称斗委会,由工联会理事长杨光出任主任。斗委会随即以“反英抗暴”为口号,联合各亲共团体数百人,手持《毛语录》前往港督府示威游行,并在港督府门外张贴大字报。港督府一度成为集体抗议示威的主要目标。 其后港府重申要维持法律秩序,限制到港督府请愿人数,抗议行动于是转到中环花园道和皇后像广场一带。 之后港九各地陆续有集会和示威,参加者除工人外,亦有学生及其他群众。巴士、电车、煤气公司、天星小轮等亦开始出现定时罢工。
1967年5月21日,暴动蔓延至中环并进一步恶化,警方发射催泪弹镇压。22日,中区的骚乱更加严重,示威者与捕头发生流血冲突,167人被捕。暴动的工人及学生以左派报馆、银行、国货公司、学校等为据点,出动示威,袭击捕头及仍然行驶的公共交通。防暴捕头到场以催泪弹、警棍等驱散后,示威群众即迅速撤回据点,令捕头疲于奔命,当局最后要在港岛北岸实施宵禁,是岛在战后首次宵禁。
1967年7月8日,约百名大陆民兵在沙头角与的捕头qiang战,五名捕头殉职。人民日报再次发表支持左派反英抗暴的言论。出现传言,指北京打算收回。之后左派的行动进一步升级,开始以罐头罐制造土制炸弹及珠江汽水的汽水瓶来制造燃烧弹袭击警署,并以镪水(盐酸和硝酸的混合物)从高处袭击经过的警车及公共交通,左派学校的实验室变成了炸弹的制作工场。 六七暴动于7月以后有恶化迹象,1967年7月12日,港英同时于港九两地同时实施宵禁,是暴乱爆发两个多月来的第一次。
1967年7月至8月,警方以武力还击,攻入各左派据点。
1967年8月4日出动访港英军航空母舰上的直升机从天台降落,上下夹攻左派在北角的据点、位于英皇道与糖水道交界、大型国货公司华丰国货所在的侨冠大厦。警方在大厦内除搜出各式炸弹武器外,还发现有设备完善、包括有手术室的战地医院。依据紧急法令,警方封闭多间左派学校及发出煽动言论的左派报社;同时大举逮捕左派人士,将他们拘押在摩星岭白屋的部囚室,部分人之后被逮解出境。 左派则以升级炸弹行动还击,在港九各处闹市放置真假炸弹。炸弹上大部分以大字写有同胞勿近,电车、巴士、街道上皆有发现。炸弹袭击除了扰乱市民生活外,市民人心遑遑,更造成无辜死伤。一名七岁女童及其两岁弟弟即在北角被一包装成礼物的土制炸弹炸死。但当中亦有发现假炸弹。而负责拆除炸弹的警方及英军拆弹专业人士亦有被炸死或炸伤。
1967年8月24日,林彬于上班途中被人伏击。伪装成修路工人的凶徒将林驾驶的汽车截停后,放火将林及其堂弟烧至重伤,二人其后死于医院。明报社长查良镛亦由于在报章内明确反对文革及暴动,收到死亡恐吓而一度离港暂避。 暴动期间亦造成经济损失,部分市民变卖财产离开,造成的第一轮移民潮,市区楼房价格因此而急剧下滑。
造成股灾,致使1967年8月31日的股指跌到了历史最低收市点数的58、61点。 另一方面,因为六七暴动期间,不少公共巴士路线被逼暂停服务(部份更没有重投服务),引致不少九座位载客白牌车应运而生,获准到市区载客,最终导致殖民地认为白牌车可以辅助公共交通不足,促成1969年将白牌车合法化,成为今日的公共小巴,座位限制由9座位提升至14座位(1988年增至16座位),对公共交通的发展有深远作用与影响。
四:围村的历史
位于九龙城区的衙前围村,是本港一处由来已久的名胜,起源能够追溯至南宋末年,有700多年历史。该村是市区其中一条最古老的村落,亦是唯一一条能够保存其围村风格面貌不变(即拥有完整的村屋、祖堂及天后庙)的传统中国式围村。
3宗族随宋帝昺逃亡
据记录载入,该村的祖先(吴氏、陈氏、李氏)于1278年左右(南宋末年)追随宋帝昺逃亡至九龙定居。他们于1352年左右(元朝末期)兴建了一所天后庙,并于1724年左右(清朝雍正二年)建筑了一条围村(俗称立围)。该村称为衙前围村,意思是指「衙门(咱们国家的官府)前面的围村」。衙前围村亦有另一名称「庆有余」,意思是「满溢的繁荣及兴盛」。
该村占地约0。4公顷,村内的布阵与布局为长方形,近百间的村屋被纵横交错的3条窄道及6条横巷分隔开。
传村口牌匾宋帝御笔
围村入口之上有一块花岗岩牌匾,上面刻有「庆有余」3字,据说是宋帝的手笔。位于村后的「吴氏宗祠」,是现时在市区难得一见的祠堂(除事先获得有关村民的同意外,该祠堂是不让公众人士进入的)。此外,村内亦有一座「天后宫」以供奉天后。
据传闻记录载入,该村曾建有了望台、护城河及吊桥等。护城河在日本占领时被填平,作运送建筑材料修建机场之用。吊桥则只在动荡的时代存在过。村内曾装有2尊大炮,以保卫围村,后来被埋藏于村口附近。
每10年一次太平清醮
衙前围村每10年(一般是在农历十月底)便会庆祝盛大的太平清醮(也叫打醮)。村民在这几天会酬谢天后,多谢他驱魔除妖,使围村享有太平及福荫。首次打醮庆典始于1726年,近日一次则于1996年举行。庆祝活动通常持续数天,期间村民会酬谢天后,各参与者亦会欣赏到木偶表演及戏曲演出。此外,围村在这几天也会有斋菜供应。
五:的是什么神?
财神
六:到底是何方神仙?
黄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