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五行概述(阴阳五行八卦的关系)
阴阳五行着重是什么?
阴阳五行指构成世界的5种基本物质,着重是:金、木、水、火、土。这5种物质相互滋生、相互制约,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对后来古时候唯物主义哲学有着深远的作用与影响。
阴阳五行的简要介绍
阴阳学说产生于夏朝,它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源流和基础。今天的唯物辩证法中的对立统一看法,与阴阳学说相一致。阴阳学说原理普遍应用于社会生活的每个范畴,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应用。
阴阳属于阴阳五行学说立论的基础。阴阳与五行属于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就是指不管阴的内部或阳的内部包括阴阳之间都具备着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象表达的类型生克利害的基本关系。换句话来说,即阴阳的内容是通过木火土金水物象体现出来的,五行属于阴阳内容的存在形式。如宇宙固然无边无际,但在地球这个视角其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就是天地,天地的空间就是通过东南中西北显示出来的。
阴阳包括五行,五行含有阴阳,宇宙间的一切事物依据其属性可分为两类,阴类和阳类。“阳类”具有刚健,向上,生发,展示,外向,伸展,明朗,积极,好动等特性:“阴类”具有柔弱,向下,收敛,隐蔽,内向,收缩,储蓄,消极,安静等特征。任何一个具体的事物都具有阴阳的两重性。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任何庞大的事物都逃不出阴阳的范围,任何微小的事物又具有阴阳的两方面,阴阳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物极必反的现象就是阴阳转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宇宙间的万事万物,依据其特征,可以系统的分成五大类“金”“木”“水”“火”“土”。这五类事物统称五行。金,木,水,火,土,并非指具体的五种单一的事物,而是对宇宙间万事万物的五种不一样属性的抽象概括,应全面领会五行的真正内涵。
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生克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亦即阴阳的两个方面。相生相克是事物的普遍规律,是事物内部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生克是相对的,没有生,就无所谓克;没有克,也就无所谓生。有生无克,事物就会无休止的发展而走向极端,造成物极必反,由好变坏;有克无生,事物就会因被压制过分而丧元气走向衰败。
在生克这个对立与统一的矛盾中,不管是生的过分还是克的过分都会因对立而打破相对平衡或统一,事物就会向一方倾斜发展。为了维护相对平衡,生与克要相互牵制。当不能相互牵制时,平衡被打破,这时事物就会显现了新的变化。很多学者认为我国古代自然观尤其是阴阳五行学说妨碍科学的进步⓵。中国自然哲学家在解释现象时,常常求助这种自然哲学,比如:电被解释为,“阴阳相激为电”;di zhen被看作是“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经验主义和神秘主义的极端形式,贯穿整个古时候中国科学理论体系 。 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汉族哲学思想的结晶,它不仅没随岁月的流逝和科学的突飞猛进淡出人们的视线,相反她不曾被人们完全理解的深奥哲理,随着认识的升华愈来愈彰显在我们面前,让我们意识到,它不仅不是一部分人不懂扣上的的认识论,而是现代思维哲学的大成。
很多学者认为我国古代自然观尤其是阴阳五行学说妨碍科学的进步。中国自然哲学家在解释现象时,常常求助这种自然哲学,比如:电被解释为,“阴阳相激为电”;di zhen被看作是“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经验主义和神秘主义的极端形式,贯穿整个古时候中国科学理论体系。
“阴阳五行说”的内容是什么?
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就是在阴阳五行学说的协助下发展起来的。中国古代有许多与“气”有关的概念,如节气、气候、气化、气势、气质、运气等。假如仔细分析这几个概念就会发现,气是有属性的,在宇宙间没有无属性的中性的气存在。
气由阳气和阴气组成。后世将阴阳作为哲学概念应用得十分广泛,但追本求源,阴阳的观念最早只是追溯于历法和季节的变化。
古代人们以为,气候的变化是因为阴阳二气的效果,阳气代表热,阴气代表冷。宇宙间阴阳二气相互作用,发生交替的变化,便反映在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上。
夏季较炽热时,属于纯阳。冬季较寒冷时,属于纯阴。阳气和阴气互为消长,春季阳气则增长,而阴气则衰弱。
当阳气达到极盛时就是夏至,由此发生逆转,阴气渐升,阳气下降;当阴气达到极盛时就是冬至,这时再次发生逆转,阳气上升,阴气下降,完成了一个周期的交替变化。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5种物质。在中国古代,人们对于五行的观点与后世哲学上的五行几乎完全不相同。古代人们认为,五行就是一年或一个收获季节中的5个时节。这一说法在上古文献中记录载入更直接。
例如,《吕氏春秋》就把五行直接称为五气,亦即将一年分为5个时节的意思。又如,《左传。昭公元年》记录载入:年“分为四时,序为五节。”而《管子。五行篇》则说:“作立五行,以正天时,五官以正人位。”可见上古均是将五行解释成时节或节气。
古代人们用直观的5种物质的名称给5种太阳行度命名,就如以12生肖给日期命名一样,符合古代人们朴素的思想观念。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同样具有天文学意义。五行相生,又叫“生数序五行”,其意思为后一个行是由前一个行生出来的,以至于逐个相生,形成一个轮回系列,循环往复。五行相生是五行观念中使用最普遍,发展最成熟的一种排列方式。
依照《春秋繁露。五行的意思》的讲法,木是五行的开始,水是五行的终了,土是五行的中间。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又生木。木行居东方而主春气,火居南方而主夏气,金居西方而主秋气,水居北方而主冬气。所以木主生而金主杀,火主热而水主寒。
这是上古各类文献中,有关生数五行定义的通常说法,可见古代人们设立五行,开始时而不是为了解决哲学问题,而是借助5种物质的名称来作为一年中5个季节的名称。
木行就是一年中开始的第1个季节,相当于春季;火行为第2个季节,相当于夏季;土行为第3季,介于夏秋之间;金行为第4个季节,相当于秋季;水行为第5个季节,相当于冬季。
何谓阴阳五行?
中医学中的阴阳五行说,贯彻于整个医学的各个方面,是中医学的思想体系,也是中医的思想方法。中医的自然观和对人的身体的生理、病理的认识,以及对诊断、治疗、药物等的理解,均以对立统一的阴阳说和相生相克的五行说来加以说明和述理。阴阳五行学说是几千年来中医学家在医疗实践的经验上,创立的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之一,它是古时候朴素的唯物看法和自发的辨证法的结合,依据阴阳五行学说汇总出许多合乎客观实际的医疗规律,至今还在指导着中医的医疗实践。
阴阳五行具体包括哪些内容?哪些是重点?
阴阳学说认为阴阳是事物本身拥有的正反两种对立和转化的力量,可用以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原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胜(葜)两大定律,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源头和变化。邹衍综合二者,依据五行相生相胜说,把五行的属性释为「五德」,创「五德终始说」,并以之作为历代王朝兴废的规律,为新兴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
《汉书·艺文志》著录此派著作二十一种,已全部散佚。成于战国后期的《礼记·月令》,有的人讲是阴阳家的作品。《管子》中有些篇亦属阴阳家之作,《吕氏春秋·应同》、《淮南子·齐俗训》、《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保留一些阴阳家的材料。
阴阳五行理论是什么?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阴阳源于我国古代的哲学思想,认为万物皆有阴阳两个对立面,以阴阳来解释大自然的各种现象,例如天是阳,地是阴;日是阳,月是阴。阴阳的对立和统一,是万物发展的源泉。凡是旺盛、运动、强壮、外向、功能性的,均属阳;相反,凡是宁静、寒冷、抑制、内在、物质性的,均属阴。“阳”代表积极进取的一面,“阴”代表消极退守的一面。阴和阳之间的矛盾作用,推动了万事万物的形成和发展,从而产生了干变万化的world世界。而且任何事物进展到一定程度,会“物极必反”,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医学家运用这种思想。借以分析、归纳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寻求战胜疾病的诊断、治疗途径,就逐渐发展壮大成了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它作为一种指导思想,渗透在中医理论体系里,是中医学最精粹的部分之一,用来解释人体生理现象及病理变化的规律。
简单来说,阴是指人体实质的物质,即体液,包括血液、津液、泪水、鼻水、内分泌液,甚至男性的精液。至于阳,则指人体非实质的物质,即身体的机能和气。
阴阳协调,则健健康康;阴阳失调,则百病丛生。
正如《内经·阴阳应象大论》所说:阴阳金科玉律是贯通天地自然的普遍规律。是一切运动变化的源泉,是生长衰亡的缘故,是人们认识和把握万事万物的本质方法和准绳。所以治病也就必须抓住这个根本。
《内经》依据阴阳矛盾金科玉律,结合那个时候我国天文、历法、气象、地理、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最高成就。对医学范畴中的很多问题都作了充分的论述,打比方说:
从解剖的角度认为:男是阳,女是阴;背是阳,腹是阴;外是阳,内是阴;腑是阳,脏是阴等等。
从生理的角度认为:气是阳,血是阴;动是阳。静是阴等等。
在病理上认为:一旦阴阳失去平衡,就会产生疾病。无论疾病如何复杂,归纳起来不外是阴阳偏胜偏衰两种倾向,就是说阴胜就阳病,阳盛就阴病,阳气胜就热,阴气胜就寒。而且这种偏胜偏衰进展到一定程度,还会出现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的反常现象。也就是说,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必要条件。所以《内经·生气通天论》说:阴平阳秘,精气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在诊断上提出了根本原则,就是“察色按脉,先别阴阳”。意思是务必要全面地了解人体各方面的情形,紧接着抓住阴阳这个纲进行分析,以便判断疾病是表证、热证、实证(阳证),还是里证、寒证、虚证(阴证)。
在治疗上也提出了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的基本金科玉律。谨慎地诊察病证的阴阳偏胜偏衰,而后加以治疗,让人体达到阴阳平衡。
也就是说,阴阳学说讲的不是具体的生理、病理知识,而是用以指点人们硕士理、病理的一种思想方法。
五行学说和阴阳学说一样,本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朴素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古时候的五行学说着重是用来说明宇宙间各种事物之间的相互关联以及运动变化规律。医学上一直继承这一学说的合理因素,主要用来说明人体生理和病理现象跟外在环境各种因素的相互联系,以及人体内部各器官之间相互资生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要弄懂五行,first of all要明 白“五行归类”。所谓“五行”,原指的是水、木、金、火、土五种平时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因为这五种物质各具有不同属性,后来人们就把凡具有相同属性的事物归于一类。打比方说,木行的特性是生发、柔和。春季草木萌生,出现了一种生发条畅的气象。因而春五行之中就属木行。同样,因为肝脏性喜条达舒畅,意味着春和木的特性,于是肝五行之中也属于木湖天春色行。又因为中医学上认为肝和胆是表里关系。而肝又开窍于目,所以胆和目五行之中也属于木行。所以,凡是和木的特点相关的春、肝、胆、目等等就都归在本行里。这样扩展开去,万事万物就都可以按五行归为五大类。这里只是举出了五行归类的一小部分,繁衍开去还不错举出很多。五行归类表明,人体各部分之间以及人体和自然之间有复杂的内在联系。
其次还要明 白五行生克关系。“生”,含有滋生助长之义,“克”,含有制约、阻抑之义。以五脏为例,依照五行归类,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相生的关系:火是土之母,土是金之母,金是水之母,水是木之母,木是火之母。相克的关系: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在多数情况下,相生中寓有相克,同时相克中又寓有相生。为此,生和克的相互作用、相互协调,就保证了人体内部器官运动的相对平衡。一旦这种正常的生克关系遭到破坏,一脏有病,就会牵连其他脏器受害。
应该指出,中医的五行学说是古时候医学家在科学技术十分落后的条件下,对于人体和自然环境以及人体内部器官相互之关联联系的一种概括性理解,这种在五行生克思想指导下提出来的五脏疾病转变的论理,对后来中医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汉代张仲景就依据这种思想提出了“上工治未病”(上工,高明医生之义)的重要看法,他说:“肝脏有了病变,就如果想到肝病可以作用与影响到脾脏,就应当先治脾。”后世的很多医家又在张仲景的基础上充分应用五行生克的道理,创造了很多治疗经验。如此刻我们往往学到的“滋肾水以涵肝木”、“壮肾水以制阳光”、“扶土抑木”等治疗原则,这几个经验帮助我们解决了不少疑难病症。从这个意义上说,五行学说的运筹使用是我国医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成就。
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最主要的内容是:启示人们从整体方面去把握整个大自然的运动规律,并从这个高度上去认识人的生命运动规律和它跟自然界运动规律的具体联系,这正所谓整个中医理论的精髓。中医阴阳五行学说得对和合理性(这是主要的方面),不但为几千年中医发展所证明,而且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随着现代思维科学的发展,愈来愈显得深刻和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