姻缘中平签写唐伯虎啥意思(抽签抽到中平签如何办)
一:求唐伯虎三笑姻缘传说的具体情况
唐解元三笑姻缘
书名:警世通言 作者:冯梦龙辑
三通鼓角四更鸡,日色高升月色低。时序秋冬又春夏,舟车南北复东西。
镜中次第人颜老,世上参差事不齐。若向其间寻稳便,一壶浊酒一餐齑。
这八句诗乃吴中一个才子所作,那才子姓唐,名寅,字伯虎,聪明盖地,学
问包天,书画音乐,无有不通;词赋诗文,一挥便就。为人放浪不羁,有轻世傲
物之志。生于苏郡,家住吴趋。做秀才时,曾效连珠体,做《花月吟》十馀首,
句句中有花有月。如:“长空影动花迎月,深院人归月伴花”;“云破月窥花好
处,夜深花睡月明中”等句,为人称颂。本府太守曹凤见之,深爱其才。值宗师
科考,曹公以才名特荐。那宗师姓方,名志,鄞县人。最不喜古文辞。闻唐寅恃
才豪放,不修小节,正要坐名黜治。却得曹公一力保救,固然免祸,却不放他科
举。直至临场,曹公再三苦求,附一名于遗才之末。是科遂中了解元。伯虎会试
至京,文名益著,公卿皆折节下交,以识面为荣。有程詹事典试,颇开私径卖题,
恐人议论,欲访一才名素著者为榜首,压服众心,得唐寅甚喜,许以会元。伯虎
性素坦率,酒中便向人夸说:“今年我定做会元了。”众人已闻程詹事有私,又
忌伯虎之才,哄传主司不公,言官风闻动本,圣旨不许程詹事阅卷,与唐寅俱下
诏狱问革。伯虎还乡,绝意功名,益放浪诗酒,人都称为唐解元。得唐解元诗文
字画,片纸尺幅,如获重宝。其中惟画,尤其得意。平日心中喜怒哀乐,都寓之
于丹青。每一画出,争以重价购之。有《言志》诗一绝为证:“不炼金丹不坐禅,
不为商贾不耕田。闲来写幅丹青卖,不让人间作业钱。”
却说苏州六门:葑、盘、胥、阊、娄、齐。那六门中只有阊门最盛,乃舟车
辐辏之所。真个是:翠袖三千楼上下,黄金百万水东西。五更市贩何曾绝,四远
方言总不齐。唐解元一日坐在阊门游船之上,就有很多斯文中人,慕名来拜,出
扇求其字画。解元画了几笔水墨,写了几首绝句。那闻风而至者,其来愈多。解
元不耐烦,命童子且把大杯斟酒来。解元倚窗独酌,忽见有画舫从旁摇过,舫中
珠翠夺目,内有一青衣小鬟,眉目秀艳,体态绰约,舒头船外,注视解元,掩口
而笑。须臾船过,解元神荡魂摇,问舟子:“可认得去的那只船么?”舟人答言:
“此船乃无锡华学士府眷也,”解元欲尾其后,急呼小艇不至,心中如有所失。
正要教童子去觅船,只见城中一只船儿,摇将出来。他也无论那船有载没载,把
手相招,乱呼乱喊。那船渐渐至近,舱中一人,走出船头,叫声:“伯虎,你要
到何处去?这般要紧!”解元打一看时,不是别人,却是好友王雅宜。便道:
“急要答拜一个远来朋友,故此要紧,兄的船往哪里去?”雅宜道:“弟同两个
舍亲到茅山去进香,数日方回。”解元道:“我也要到茅山进香,正没有人同去,
如今只得要趁便了。”雅宜道:“兄若要去,快些回家收拾,弟泊船在此相候。”
解元道:“就去罢了,又回家做什么!”雅宜道:“香烛之类,也要备的。”解
元道:“到那里去买罢!”遂打发童子回去,也不别这几个求诗画的friend,径跳过
船来,与舱中朋友叙了礼,连呼:“快些开般。”舟子知是唐解元,不敢怠慢,
即忙撑篙摇橹。行不多时,望见这只画舫就在前面。解元分付船上,随着大船而
行。众人不知其故,只得依他。
次日到了无锡,见画舫摇进城里。解元道:“到了这里,若不取惠山泉也就
俗了。”叫船家移舟去惠山取了水,原到此处停泊,明日早行。“我们到城里略
走一走,就来下船。”舟子答应自去。解元同雅宜三四人登岸,进了城,到那热
闹的所在,撇了众人,独自一个去寻那画舫。却又不认得路径,东行西走,并不
见些踪影。走了一回,穿出一条大街上来,忽听得呼喝之声。解元立住脚看时,
只见十来个仆人前引一乘暖桥,自东而来,女从如云。自古道:“有缘千里能相
会。”那女从之中,阊门所见青衣小鬟,正在其内。解元心中欢喜,远远相随,
直到一座大门楼下,女使出迎,一拥而入。询之傍人,说是华学士府,适才轿中
乃夫人也。解元得了实信,问路出城,恰好船上取了水才到。少顷,王雅宜等也
来了。问“解元那里去了?教我们寻得不耐烦!”解元道:“不知怎的,一挤就
挤散了,又不认得路径,问了半日,方能到此。”并不题起此事。至夜半,忽于
梦中狂呼,如魇魅之状。从人皆惊,唤醒问之。解元道:“适梦中见一金甲神人,
持金杵击我,责我进香不虔。我叩头哀乞,愿斋戒一月,只身至山谢罪!天明,
汝等开船自去,吾且暂回,不得相陪矣!”雅宜等当成真的。
至天明,恰好有一只小船来到,说是苏州去的。解元别了众人,跳上小船。
行不多时,推说遗忘了东西,还要转去。袖中摸几文钱,赏了舟子,奋然登岸。
到一饭店,办下旧衣、破帽,将衣巾换讫,如穷汉之状。走至华府典铺内,以典
钱为由,与主管相见。卑词下气,问主管道:“小子姓康,名宣,吴县人氏,颇
善书,处一个小馆为生。近因拙妻亡故,又失了馆,孤身无活,欲投一大家充书
办之役,未知府上用得否?倘收用时,不敢忘恩!”因于袖中取出细楷数行,与
主管观看。主管看那字,写得甚是端楷可爱,答道:“待我晚间进府禀过老爷,
明日你来讨回话。”是晚,主管果然将字样禀知学士。学士看了,夸道:“写得
好,不似俗人之笔,明日可唤来见我。”次早,解元便到典中,主管引进解元拜
见了学士。学士见其仪表不俗,问过了姓名住居,又问:“曾读书么?”解元道:
“曾考过几遍童生,不得进学,经书还都记得。”学士问是何经,解元虽习《尚
书》,其实也就是说五经俱通的,晓得学士习《周易》,就答应道:“《易经》。”学士
大喜道:“我书房中写帖的不缺,可送公子处作伴读。”问他要多少身价,解元
道:“身价不敢领,只要求些衣服穿。待后老爷中意时,赏一房好媳妇足矣!”
学士更喜,就叫主管于典中寻几件随身衣服与他换了,改名华安。送至书馆,见
了公子。公子教华安抄写文字,文字中有字句不妥的,华安私加改窜。公子见他
改得好,大惊道:“你原来通文理,几时放下书本的?”华安道:“从来不曾旷
学,但为贫所迫耳。”公子大喜,将自己日课教他改削。华安笔不停挥,真有点
铁成金手段。有时题义疑难,华安就与公子讲解;若公子做不出时,华安就通篇
代笔。
先生见公子学问骤进,向主人夸奖。学士讨近作看了,摇头道:“此非孺子
所及,若非抄写,必是倩人。”呼公子诘问其由,公子不敢隐瞒,说道:“曾经
华安改窜。”学士大惊,唤华安到来出题面试。华安不假思索,援笔立就,手捧
所作呈上。学士见其手腕如玉,但左手有枝指。阅其文,词意兼美,字复精工,
愈加欢喜,道:“你时艺如此,想古作亦可观也!”乃留内书房掌书记。一应往
来书札,授之以意,辄令代笔,烦简曲当,学士从未曾增减一字。宠信日深,赏
赐比众人加厚。华安时买酒食与书房诸童子分享,无不欢喜。因而潜访前所见青
衣小鬟,其名秋香,乃夫人贴身伏侍,顷刻不离者。计无所出,乃因春暮,赋
《黄莺调》以自叹:“风雨送春归,杜鹃愁,花乱飞,青苔满院朱门闭。孤灯半
垂,孤衾半枌,萧萧孤影汪汪泪。忆归期,相思未了,春梦绕天涯。”
学士一日偶到华安房中,见壁间之词,知安所题,甚加称奖。但以为壮年鳏
处,不无感伤,初不意其有所属意也。适典中主管病故,学士令华安暂摄其事。
月馀,出纳谨慎,毫忽无私。学士欲遂用为主管,嫌其孤身无室,难以重托,乃
与夫人商议,呼媒婆欲为娶妇。华安将银三两,送与媒婆,央他禀知夫人说:
“华安蒙老爷夫人提拔,复为置室,恩同天地。但恐外面小家之女,不习里面规
矩。倘得于侍儿中择一人见配,此华安之愿也!”媒婆依言禀知夫人,夫人对学
士说了。学士道:“如此诚为两便。但华安初来时,不领身价,原指望一房好媳
妇;今日又做了府中得力之人,倘然所配未中其意,难保其无他志也。不若唤他
到中堂,将很多丫鬟听其自择。”夫人点头道是。
当晚夫人坐于中堂,灯烛辉煌,将丫鬟二十馀人各盛饰装扮,排列两边,恰
似一班仙女,簇拥着王母娘娘在瑶池之上。夫人传命唤华安,华安进了中堂,拜
见了夫人。夫人道:“老爷说你小心得用,欲赏你一房妻小。这些粗婢中,任
你自择。”叫老姆姆携烛下去照他一照。华安就烛光之下,看了一回,固然尽有
标致的,那青衣小鬟不在其内。华安立于傍边,嘿然无语。夫人叫道:“老姆姆,
你去问华安:‘那一个中你的意?就配与你。’”华安只不开言。夫人心中不乐,
叫:“华安,你好大眼孔,莫非我这几个丫头就没个中你意的?”华安道:“复夫
人,华安蒙夫人赐配,又许华安自择,这是旷古隆恩,粉身难报;只是夫人随身
侍婢还来不齐,既蒙恩典,愿得尽观。”夫人笑道:“你敢是疑我有吝啬之意。
也罢!房中那四个一发唤出来与他看看,满他的心愿!”原来那四个是有执事的,
叫做:春媚、夏清、秋香、冬瑞。春媚,掌首饰脂粉;夏清,掌香炉茶灶;秋香,
掌四时衣服;冬瑞,掌酒果食品。管家老姆姆传夫人之命,将四个唤出来。那四
个不及更衣,随身妆束。秋香依旧青衣。老姆姆引出中堂,站立夫人背后。室中
蜡炬,光明如昼,华安早已看见了,昔日丰姿,宛然在目。还不曾开口,那老姆
姆知趣,先来问道:“可看中了谁?”华安心中明晓得是秋香,不敢说破,只将
手指道:“若得穿青这一位小娘子,足遂生平。”夫人回顾秋香,微微而笑,叫
华安且出去。华安回典铺中,一喜一惧,喜者机会甚好,惧者未曾上手,惟恐不
成。偶见月明如昼,独步徘徊,吟诗一首:“徙倚无聊夜卧迟,绿杨风静鸟栖枝。
难将心事和人说,说与青天明月知。”
次日,夫人向学士说了。另收拾一所洁净房室,其床帐家火,无物不备。又
合家童仆奉承他是新主管,担东送西,摆得一室之中,锦片相似。择了吉日,学
士和夫人主婚,华安与秋香中堂双拜,鼓乐引至新房,合卺成婚,男欢女悦,自
不必说。夜半,秋香向华安道:“与君颇面善,何处曾相会来?”华安道:“小
娘子自去思想。”又过了几日,秋香忽问华安道:“向日阊门游船中看见的可就
是你?”华安笑道:“是也!”秋香道:“若然,君非下贱之辈,何故屈身于此?”
华安道:“吾为小娘子傍舟一笑,不能忘情,所以从权相就。”秋香道:“妾昔
见诸少年拥君,出素扇纷求书画,君一概不理,倚窗酌酒,旁若无人。妾知君非
凡品,故一笑耳!”华安道:“女子家能于流俗中识名士,诚红拂、绿绮之流也!”
秋香道:“从此以后于南门街上,似又会一次。”华安笑道:“好利害眼睛!果然,
果然!”秋香道:“你既非下流,实是甚么样人?可将真姓名告我。”华安道:
“我乃苏州唐解元也,与你三生有缘,得谐所愿。今夜既然说破,不可久留,欲
与你图谐老之策,你肯随我去否?”秋香道:“解元为贱妾之故,不惜辱千金之
躯,妾岂敢不惟命是从!”华安次日将典中帐目细细开了一本簿子,又将房中衣
服首饰及床帐器皿另开一帐,又将各人所赠之物亦开一帐,纤毫不取。共是三宗
帐目,锁在一个护书箧内,其钥匙即挂在锁上。又于壁间题诗一首:“拟向华阳
洞里游,行踪端为可人留。愿随红拂同高蹈,敢向朱家惜下流。好事已成谁索笑?
屈身今去尚含羞。主人若问真名姓,只在康宣两字头。”是夜雇了一只小船,泊
于河下。黄昏人静,将房门封锁,同秋香下船,连夜望苏州去了。
天晓,家人见华安房门封锁,奔告学士。学士教打开看时,床帐什物一毫不
动,护书内帐目开载清楚明白。学士沉思,莫测其故。抬头一看,忽见壁上有诗八句,
读了一遍,想:“此人原名不是康宣。”又不知甚么意故,来府中住很多时,若
是不良之人,财上又分毫不苟。又不知那秋香怎样就肯随他逃走,如今两口儿又
不知逃在那里?“我弃此一婢,亦有何难。只要了解了这桩事迹。”便叫家童唤
捕人来,出信赏钱,各处缉获康宣、秋香。杳无作用与影响。过了年馀,学士也放过一
边了。
忽一日学士到苏州拜客,从阊门经过。家童看见书坊中有一秀才坐而观书,
其貌酷似华安,左手亦有枝指,报与学士知道。学士不信,分付此童再去看个详
细,并访其人名姓。家童复身到书坊中,那秀才又和着一个同辈说话,刚下阶头。
家童乖巧,悄悄随之。那两个转湾向潼子门下船去,仆从相随共有四五人。背后
察其形相,分明与华安无二,只是不敢唐突。家童回转书坊,问店主:“适来在
此看书的是哪些人?”店主道:“是唐伯虎解元相公。今天是文衡山相公舟中请
酒去了。”家童道:“方才同去的那一位可就是文相公么?”店主道:“那是祝
枝山,也都是一般名士。”家童一一记了,回复了华学士。学士大惊,想道:
“久闻唐伯虎放达不羁,莫非华安就是他?明日专往拜谒,便知是否。”
次日写了名帖,特到吴趋坊拜唐解元。解元慌忙出迎,分宾而坐。学士再三
审视,果肖华安。及捧茶,又见手白如玉,左有枝指,意欲问之,难于开口。茶
罢,解元请学士书房中小坐,学士有疑未决,亦不肯轻别,遂同至书房。见其摆
设齐整,啧啧叹羡。少停酒至,宾主对酌多时。学士开言道:“贵县有个康宣,
其人读书不遇,甚通文理。先生识其人否?”解元唯唯。学士又道:“此人去岁
曾佣书于舍下,改名华安。先在小儿馆中伴读,后在学生书房管书柬,后又在小
典中为主管。因他无室,教他于贱婢中自择,他择得秋香成亲。数日后夫妇俱逃,
房中日用之物一无所取,竟不知其何故?学生曾差人到贵处察访,并无其人,先
生可略知风声么?”解元又唯唯。学士见他不明不白,只是胡答应,忍耐不住,
只得又说道:“此人形容颇肖先生模样,左手亦有枝指,不知何故?”解元又唯
唯。少顷,解元暂起身入内。学士翻看桌上书籍,见书内有纸一幅,题诗八句,
读之,即壁上之诗也。解元出来,学士执诗问道:“这八句诗乃华安所作,此字
亦华安之笔,怎样有在尊处?必有缘故,愿先生一言以决学生之疑。”解元道:
“容少停奉告。”学士心中愈闷道:“先生见教过了,学生还坐,不然即告辞矣!”
解元道:“禀复不难,求老先生再用几杯薄酒。”学士又吃了数杯,解元巨觥奉
劝。学士已半酣,道:“酒已过分,不能领矣!学生惓惓请教,止欲剖胸中之疑,
并无他念。”解元道:“请用一箸粗饭。”饭后献茶,看看天晚,童子点烛到来。
学士愈疑,只得起身告辞。解元道:“请老先生暂挪贵步,当决所疑。”命童子
秉烛前引,解元陪学士随后共入后堂。
堂中灯烛辉煌,里面传呼:“新娘来!”只见两个丫鬟,伏侍一位小娘子,
轻移莲步而出,珠珞重遮,不露娇面。学士惶悚退避,解元一把扯住衣袖,道:
“此小妾也,通家长者,合当拜见,不必避嫌。”丫鬟铺毡,小娘子向上便拜,
学士还礼不迭。解元将学士抱住,不要他还礼。拜了四拜,学士只还得两个揖,
甚不过意。拜罢,解元携小娘子近学士之旁,带笑问道:“老先生请认一认,方
才说学生颇似华安,不识此女亦似秋香否?”学士熟视大笑,慌忙作揖,连称得
罪!解元道:“还该是学生告罪!”二人再至书房。解元命重整杯盘,洗盏更酌。
酒中学士复叩其详,解元将阊门舟中相遇始末细说一遍,各各抚掌大笑。学士道:
“今日即不敢以记室相待,少不得行子婿之礼。”解元道:“若要甥舅相行,恐
又费丈人妆奁耳。”二人复大笑。是夜,尽欢而别。
学士回到舟中,将袖中诗句置于桌上,反覆玩味:“首联道‘拟向华阳洞里
游’,是说有茅山进香之行了,‘行踪端为可人留’,分明为中途遇了秋香,担
阁住了。第二联‘愿随红拂同高蹈,改向朱家惜下流’,他屈身投靠,便有相挈
而逃之意。第三联‘好事已成谁索笑?屈身今去尚含羞’,这两句清楚明白。末联
‘主人若问真名姓,只在康宣两字头。’康字与唐字头一般,宣字与寅字头无二,
是影着唐寅二字,我自不能推详耳。他此举虽似情痴,然封还衣饰,一无所取,
乃礼义之人,不枉名士风流也。”学士回家,将这段新闻向夫人说了,夫人亦骇
然。于是厚具装奁,约值千金,差当家老姆姆押送唐解元家。从此两家遂为亲戚,
往来不绝。至今吴中把此事传作风流话柄。有唐解元《焚香默坐歌》,自述毕生
心事,最做得好!歌曰:“焚香嘿坐自省已,口里喃喃想心里。心中有甚害人谋?
口中有甚欺心语?为人能把口应心,孝弟忠信从此始。其馀小德或出入,焉能磨
涅吾行止。头插花枝手把杯,听罢歌童看舞女。食色性也古代人们言,今人乃以为之
耻。及至心中与口中,多少欺人没天理。阴为不善阳掩之,则何益矣待劳耳。请
坐且听吾语汝,凡人有生必有死。死见阎君面不惭,才是堂堂好男子。”
二:唐伯虎三笑点秋香是什么?
唐伯虎在苏州山塘寺游玩时,遇见无锡华太师的夫人前来进香。华夫人四个贴身丫环中的秋香,姿色艳丽,唐伯虎一见倾心。进香完毕,秋香随华夫人登船返回,唐伯虎也连忙乘小舟追赶。途中曾得秋香三笑,伯虎更是如醉如痴,以为秋香已钟情于自己,只是苦于无法接近秋香。最后终于想出一计,自己卖身进华府为书童,逐渐赢得华府器重,后又设计,终于与秋香结成良缘。
三笑故事经过了长期的民间流传,又经过文人的不断加工创造,才逐渐完善起来。一笑钟情,屈身求婢的故事,曾散见于多种笔记。在王同轨的《身谈》、姚旅《露书》、黄蛟起《西神丝话》中,男主人公分别是陈元超、古之任、俞见安等。而附会为唐寅的故事,则始见于《桐下听然》:“华学士鸿山舣舟关门,见邻舟一人,独设酒一壶,斟以巨觥,科头,向之极骂。既而奋袂举觥,作欲饮之状,辄攒眉置之,狂叫拍案,因中酒,欲饮不能故也。鸿山注目良久,曰:‘此实名士。’询之,乃唐解元子畏,喜甚,肃衣冠过谒。子畏科头相对,谈谑方洽。
学士浮白属之,不觉尽一觞,因大笑,极欢。日暮,复大醉矣。当谈笑之际,华家小姬隔帘窥之而笑。子畏和《娇女篇》贻鸿山,鸿山作《中酒歌》答之。”在这一段记录载入中,已经有了故事的两个基本人物,一是华学士鸿山,一是唐解元子畏,固然还没有秋香,但已有了“华家小姬,又有了“窥之而笑”。即以《桐下听然》接着说:“后人遂有佣书获配秋香之诬,袁中郎为三记,小说传奇遂成佳话。”在另一笔记《蕉窗杂录》中,也有类似的记录载入。
从此以后又有明周玄�的《泾林杂记》,写唐伯虎与华鸿山婢女结为伉俪的故事。文中婢女名为桂华,与“秋香”在意义上暗合。故事写唐伯虎为桂华的姿色所动,遂卖身为佣,改名为华安。后来伯虎通过书馆伴读,取得了主人的宠信,留作亲随,兼管华府书翰,继而摄管典当。但那个时候主人嫌其未婚,难以托付重任,于是使唐伯虎与桂华结为夫妻,伯虎与桂华一起潜归苏州。几年以后,华鸿山有次来到闾门,发现了唐伯虎,遂给他们厚置妆奁。
明代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二十六《唐解元一笑姻缘》,以《泾林杂记》所载内容为蓝本,又依据唐伯虎的简历,以及他的诗如《月光吟》等,敷衍而成,小说篇幅有了加大,人物有所增添而且形容开始丰满。华夫人身边的四名丫头为春媚、夏清、秋香、冬瑞。伯虎与秋香成婚之夕,他曾题诗八句,未联“主人若间真名姓,只在康宣两字头。”可以看出,小说对本事作了较多的加工和创造,它标志着唐寅、秋香故事已由文人笔记进入了民间口头文学的范畴。
在清乾隆、嘉庆年间,有三种成熟的本子在老百姓中流传,它们是《三笑姻缘》、《笑中缘》、《三笑新编》。《笑中缘》弹词,曹春洲作。早期刊本未见,原郑振铎藏有道光癸卯四美轩刊本,七十四回,十二册。此书自第二十七回《谒周》到第四十八回《索酬》,增添了祝枝山赴杭,除夕题对,明伦堂与徐子建辩论,以及王老虎抢亲等情节。《三笑新编》是清代吴毓昌著。
《三笑姻缘》从唐伯虎在苏州山塘寺游赏写起。唐伯虎正在游玩之中,看到一老翁领一少女前来进香,众人睁大眼睛出神地看,只见他芳龄正在十五六,桃花晕脸甚风流。荆钗布裙天然貌,和盘托出那温柔。这时忽传来一阵喧闹之声,原来四人抬一乘官轿也来进香。官轿后面还有四乘小轿,轿子放下,轿帘提起,四个美女立刻出此刻眼前。第一个春香是“嫩脸如桃杏为带俗”,第二个夏香是“纤腰似柳叶露轻狂”,第三个冬香“金莲不是潘妃步”,第四个秋香“如惠如兰压众芳”。四个美女使唐伯虎眼花撩乱,但他想还是那秋香亭亭玉立,举世无双。又不知他们是谁家之宦。唐伯虎正在胡思乱想,华夫人一行已走进禅房。进香完毕,秋香随华夫人登画舫返无锡东亭,伯虎雇小舟急忙追赶。
在这期间,伯虎曾经秋香三笑,以为留情于己,分外迷恋不已:“怎经得一笑不堪重又笑,害得俺神魂飘荡越风魔。想着她两番有意花含笑,莫非秋姑还未有夫?喜只喜一点灵犀通宝座,恨只恨三千弱水又起情波。可怜我孤身不带花包客,却叫我何法能描郭璞府。如坐针毡无别计,我只得紧追慢赶看怎样。”有时伯虎也长吁短叹,烦闷不已,怨恨秋香,恨她为啥呢无故以笑传情,害得自己如游蜂一样着了魔,到如今,只剩得一片幽情空对明月,在明亮的月光下孤影自怜。一夜,伯虎见秋香如仙女一样姗姗而来,他急忙披衣迎接,喜出望外地望看秋香,却又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有直言倾诉内心的一片思念之情:“姐姐吓,想你既是情多留意我,却缘何欲见反留难?害得我不堪堆积相思苦,堆积相思苦不堪。你如今何故舍情还无片语,来吓,来吓!不妨权博片时欢。”伯虎从梦中醒来,想到本人的邯郸一梦,不觉心中惆怅。
秋香随华夫人返回无锡,使伯虎难有机会见到她的倩影。这时正巧华府贴出谕条,
三:唐伯虎的质料
一、 唐伯虎的生平
唐伯虎,明朝人,因生於寅年寅时,便起名「寅」,由于寅为虎,又取字伯虎,后改字子畏。
爸爸唐广德,经营一家唐记酒店,自幼聪颖,能诗擅画,十六岁便中秀才,十九岁娶徐氏。徐氏文静秀气,温柔体贴,举案齐眉,正在他意气风发时,爸爸突然中风过世,妈妈因太悲伤也随爸爸而去,后又惊闻妹妹在夫家丧亡,喜欢的老婆在生育孩子时,产后热盛,悄悄离世。可怜的小婴儿在出世三天后,也随亲娘而去,亲人接连病故,打击甚大,使他意志消沉。后在好友祝枝山、文徵明……的鼓励下,重拾古文,发愤苦读,结果乡试名列榜首,「解元公唐伯虎」一时名遍南京城。二十七岁时续弦,娶了何氏。当唐寅上京考取进士时,被同行的同乡都元敬出卖,被诬告行贿主考官,拖入刑堂棍打,押入大牢。
几番周折,后经证实,释狱后,落魄潦倒,老婆何氏离他而去,弟嫂要求分家,此时幸有好友、九娘(青楼女子)在精神上援济他。后来,他娶了能干贴心的九娘为妻,自此也潜心作画,在青丹上大有进展,他和九娘育有一女,九娘三十七岁即因劳累过度而过世,享年五十四岁。
婆罗浮屠
查看公开信息
发送悄悄话给婆罗浮屠
给婆罗浮屠发送Email
访问婆罗浮屠的个人网站
查找婆罗浮屠发表的所有帖子
添加 婆罗浮屠 到好友列表
二、 唐伯虎的轶闻轶事
「吴门四才子」之一的唐伯虎。人们只是了解他少年时候顽皮;青年时风流;中年老了,玩世不恭。所以世人将他的一些故事添枝加叶,以至於编造成很多传奇小说,例如:唐伯虎三点秋香……等等。但关於传说中唐伯虎的故事,未必完全真实,但可以透露出,这位才子画家性格上的风流狂放,不居礼法。
那个时候,唐伯虎已是明代有名的画家。所以,很多有钱有势的人都想仗著本人的权势,向唐伯虎要几幅画,但唐伯虎生性不畏权势,而好结穷人。就因如此,所以唐伯虎宁愿作画送给穷人,也不愿理会那些gaoguan贵人。
从前有本叫《九美图》的书,讲的是唐伯虎娶了九位美女的故事,情节很离奇,其实也就是说历史上并没有这桩事,不过唐伯虎画九美图倒是真的。九美图的来历,是祝枝山有次去拜访唐伯虎,而与唐伯虎打赌,只要唐伯虎能在一年内,将苏州城里有名望的小姐,画出十张美女图来,祝枝山将付给他三百两银子。但那个时候唐伯虎却忽视了:大家闺秀,平日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哪来十张美女图?这时,书僮唐兴建议唐伯虎,每月初一、月半到奥妙观去,必可轻易的得到十张美女图,但唐伯虎只完成了九张,而这九张美女图也就所以被保存了
三、 祝、文、张与唐伯虎的奇文逸事
祝枝山,字希哲,是唐伯虎最要好的friend,虽为举人,但无意於功名,心思全在书法上,草书尤其闻名。两人性情相近,时常拎著酒壶,乘著渔船,一面饮酒赋诗,一面欣赏山水,颇有避世弃俗之意。在唐伯虎於京都被都元敬陷害后不久,祝枝山也辞了知县,两人更是结伴冶游,放情诗酒,寄意名花。曾传说两人有次抵扬州,发现所带银两已用尽,听说扬州的盐政御史喜好风雅,便化身为化缘道士来到衙门。御史请他们以石为题,联句成诗,於是两人之作,御史极其满意,便大赏银子,两人又因此多玩好几天。而祝枝山著名的草书,加上唐伯虎精湛的画技,更使得「唐画祝字」远近驰名。
文璧,字徵明,亦是唐伯虎的好友。但由于小时受爸爸文林的严格管教,从不敢拈花惹草,所以当唐伯虎和祝枝山瞒著他请来两小妓对他开玩笑时,徵明即为此写了封长信,规劝唐伯虎。
而唐伯虎亦不服他把玩笑当真,两人二十年的友情从此失和。直到十年后,唐伯虎给徵明写信,坦率检讨本人的过失,徵明读毕即赶往桃花坞,两位挚友才在泪水中化了心中的芥蒂。因此,两人友情更加深邃,无话不谈,直至唐伯虎过世。
张灵,字梦晋,自幼聪明过人,曾在童子试中得到状元,但因爸爸早逝,渐渐疏狂不羁,嗜酒如命。祝枝山见他可惜,收他为徒,从此他便常和祝枝山、唐伯虎云游四海。有一次,三人在酒店喝完酒才发现没带钱,於是唐伯虎找张白纸,几笔勾勒,便成青山绿水,祝枝山接过笔,题了四句诗,更增色不少,最后梦晋在绿水旁添了个汲水小童,顿使画面生气盎然。此画不仅付了酒钱,更让他们多喝了几杯。〔梦晋天生喜好自然,不汲汲於官名,始终为唐伯虎他们的最佳挚友。〕
[:smilie:]32、gif[/:smilie:] 参考资料:
唐伯虎传奇 梁燕 林郁文化出版社
吴门才子加话 马春阳 可筑书坊
唐伯虎的故事
自从冯梦龙的小说“唐解元一笑姻缘”问世以来,由於民间艺人和戏曲的喧染,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在老百姓中广为流传,唐伯虎也成为了中国老百姓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在老百姓中传说中,唐伯虎成了妻妾成群, 腰缠,荒唐风流的富豪。其实也就是说,这是大大地歪曲了唐伯虎的本来面目,历史上的唐伯虎,不但没有传说中的风流韵事,而且活清贫,毕生坎坷。
唐伯虎,名唐寅,生活在明代中叶,生长于一个小商人的家庭裏。从小才气横溢,诗文书画,无一不工。弘治年间,考中应天府(今南京)乡试第一名—解元,一时名声大振,他也自诩为“江南第一才子”。可惜,好景不长,在第二年的会试中,唐伯虎受到科举舞弊案的牵连,吃了一连串冤枉官司,从此科举无门,功名路断。
唐伯虎功名无望,爱情婚姻也很不幸。他的第一位夫人姓徐,出身豪门,十分势利,一心希望唐伯虎能金榜题名,青云直上,夫贵妻荣,谁知唐伯虎却因科场舞弊牵连,失去仕进希望,她的希望落空了。从此夫妻反目,日日争吵,最后终於劳燕分飞,离婚了事。后来,有那么一个叫沈九娘的女子走进了唐伯虎的生活,俩人言谈甚欢,琴瑟和谐,不幸,沈九娘又过早去世了。唐伯虎从此再未续弦。
科举失败,爱情婚姻不幸,使唐伯虎受到很大的打击,便落魄江湖,漫游名山大川,潜心书画创作,终於成为一代大家,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
在苏州流传著他的不少故事。据说,有个人与唐伯虎很要好,向唐伯虎索得画一幅,画的是一竿清竹临风而立,竹竿上趴著一只纺织娘。此人回家后,就把唐伯虎的赠画挂在房间裏。到半夜,此人在睡梦中被纺织娘的阵阵叫声吵醒,他爬起来,掌灯四处雪找,最后发现,鸣叫不停的纺织娘,竟然就是唐伯虎画中的那只。还有次,唐伯虎为一个朋友的扇子画了三只河虾,这个朋友爱不释手。一次乘船出游,不小心失手把扇子掉到河裏,扇面上的三只虾竟一齐从扇面上跳到河裏游走了。这几个传说,传神地描述了唐伯虎画技之高超。
坎坷的生活,形成了唐伯虎傲世不羁、蔑视权贵的品德性格。他在一首诗中说:“但愿老死花酒间 ,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贵者趣 ,酒盏花枝贫者缘”。反映了他宁愿贫穷,也不趋炎附势的品德性格。清高傲世,必然开罪了达官贵人,因此,唐伯虎的生活并不富裕。他在一首诗中说:“立锥莫笑无余地,万里江山笔下生”,生活窘迫得几无立=锥之地了。他在另一首诗中写道:“青山白发老痴顽,笔砚生涯苦食艰!”直接了当地道出了生活清苦的状况。西元1523年,53岁的唐伯虎在贫病中死去,死后贫穷,无力安葬,只得在家宅边暂痤。如今,在苏州桃花坞唐伯虎家宅遗址附近,还有一条名曰“唐寅坟”的小巷。直到二十年后,由唐伯虎的亲友凑了钱才将唐伯虎灵柩迁葬於城西横圹王家村。
悠悠岁月,四百余年过去了,苏州人民始终缅怀著这位杰出的画家。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苏州市人民出资百万余元,重修了唐寅墓,并在其墓地建造了纪念馆,陈列唐寅事迹及其作品,并於1986年正式向公众开放。
在唐寅纪念馆内,有一幅楹联,概括了唐寅的毕生。抄录如下:
问唐衢痛哭何为,纵使青云无望,却赢得才子高名,在将相王侯之上,
继宋玉招魂之后,此番苍墓重修,更装点横圹美景,替湖山花月坛妍。
开场
[B]有一天,祝枝山到苏州桃花坞唐家去会友,见唐伯虎正在挥笔作画,画的是幅山水立轴,远山近水,云雾缥渺,十分生动,就取笑说:「老弟,你的山水画得不错,简直超过你师沈周的真传;不过画起仕女来就差点了。」
唐伯虎那时年少气盛,听了极其不服,说:「我的仕女画有哪些不好?」祝枝山见唐伯虎认了真,就笑笑说:「你画一般的仕女没有意思,茹果你能在一年之内,把苏州城裏有名望的小姐,画十张美女图出来,我就服贴你,还不错跟你打三百两银子的赌。」唐伯虎被祝枝山一激,有仔细思量,就满口答应了。
送走了祝枝山,唐伯虎细细一想,才知又上了祝胡子的当。试想大家闺秀,平日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这十张实有其人的美女图到哪裏去画?
明明这个东道要输定了,因此心中甚是不快。书僮唐兴十分伶俐,当下献计道:「相公,依我看十张美女图倒也不难,每月初一、月半总有人去奥妙观烧香,烧头香的常常都是些大家闺秀。你和奥妙观老当家是棋友,可以早一天睡在观裏,打扮成小道士模样去剪剪烛花,敲敲钟碧,不就看得一清二楚了吗?」唐伯虎一听有理,就依计而行。
从此春去秋来,唐伯虎果然画好了八张有名有姓的美女图,心中十分得意,感到这次务必要叫祝枝山大吃一惊,让他也尝尝输掉银子的滋味。
又是一个十五快到了,唐伯虎照例带了唐兴住到奥妙观去。一早,只见有个姑娘,既不坐车,也不坐轿,一身青布衣裙,头上还插著一朵鲜花,面如满月,眼似流星,脸色白裏透红,十分动人,只是感到有点面熟。定睛细看,原来是桃花坞街上豆腐店裏的姑娘阿桂。唐伯虎见了她,不由心中一慌,「嚓唧」一声,剪烛花的剪刀掉到了地上。
阿桂正要拜神,见此情形,不由抿嘴微微小道士的慌张样儿,不由又是一笑。唐伯虎更慌了,连烛剪也不敢拾,急忙向殿外退走,不想正碰在刚进殿来的老当家身上,不由得「哎呀」一声。这样一来,阿桂更感到好笑,回头又是一笑。就是这「三笑」,后来就有人编出了《三笑》的故事。
中段
[B]唐伯虎回到家裏,像往日一样,在书房中将早上见到的形象画了起来。刚刚画毕,只见娘子陆昭容走进书房,将画仔细一看,皱著眉头道;「这不是豆腐店裏的姑娘阿桂麼?」唐伯虎就将怎样与祝枝山赌东道之事详细告知了她。
陆昭容埋怨唐伯虎道:「这几个美女图,画的都是名门闺秀,要是给祝枝山拿了去,不知又会惹出什麼事来。你千万不能给他,以后再也不可去偷画美女了。祝枝山来了,我自有话回答。」
这天约期已到,祝枝山兴冲冲地来到唐家。唐伯虎就依照陆昭容的吩咐,将画一幅幅展开,让祝枝山过目。正看到第九张,只听一阵脚步声,陆昭容在前,唐兴在后,跨进书房。陆昭容一本正经地对祝枝山说:「祝大爷,唐寅年轻,不懂世务,你作长兄的不教他循规蹈矩,反而叫他去画大家闺秀,传将出去,叫我们相公有何脸面见人?还不快快将这十幅图画拿去烧了,免得日后招惹麻烦,自寻烦恼。」
唐兴早已心中有数,一声答应,将画一捧,往外就走。不一会,只见天井裏一缕浓烟升起,纸灰化作片片蝴蝶,陆昭容也佯怒回房而去,弄得祝枝山平生第一遭没有得到便宜,只好灰溜溜地走了。
其实也就是说,这是陆昭容的一计,九美图一张也未曾损伤,烧毁的只是唐伯虎平日作废的画稿。这麼一来,东道银子并没输掉,九美图也留传了下来。据说在清代末年,还有人看见过呢。
唐伯虎与祝枝山打赌,由于没有将十美图画全,心裏总觉不畅。一天清晨,他坐在妆台旁边,看著娘子陆昭容对镜梳妆的情景,忽然灵机一动,画兴大发,心想: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要是让娘子给我做画中人,岂不妙极!
他喜孜孜地对陆昭容说明心意。从前妇女连面孔也勿肯给人家看见,陆昭容也是如此。她一听见老公的话,羞得粉面通红,囗裏连连说:「这加何使得!这怎样使得!倘若传扬出去,不仅人家要说相公轻薄,连我也体面难存。」
唐伯虎说:「闺房作嬉,人之常情。我若将娘子花容流传后世,岂不是段风流佳话!」昭容本不答允,但经不住唐伯虎横打躬、竖作揖,缠得没法,只得说:「相公务必要画,那就画张背影图,让人家见了也认不出来。」陆昭容之义是:从古以来,画人哪有画背影的。
这麼一夸,可以打消老公的画兴,就不再硬缠了。哪知唐伯虎一听此言,连连拍手称妙:「娘子真是绝世聪明,我作画多年,倒从末想出过这等新意。」
陆昭容因话已讲出,只得随老公来到后花园的荷花池畔,半倚羞假山石,把花撒入池中,逗引池鱼作嬉。这一次,唐伯虎给老婆画了一幅(美女嬉鱼图)。
只见那画中的美女,肥瘦适中,长短合度,云鬓高耸,粉面低垂,真是画得亭亭王立,婀娜多姿。特别是有一种少女独一无二的娇憨俏丽的神态,活现纸上。画成以后,位居十图之首。
由于前面九图都是惊鸿一瞥,而这一幅,由于唐伯虎与老婆朝夕相处,十分熟悉,所以更加维妙维肖。
尾声
[B]本来故事可以到此结束了,哪知这一张图画得实在太好,到了后来,又引出一段逸事来。
那是在清朝乾隆年间,有个读书公子,从一家败落乡绅的子孙手裏买到了这幅画。见画后,他每日如醉如痴,越看越爱,越爱越迷。心裏想道:这位美人背影这麼动人,正面更不知有何等标致!从此茶不思、饭不想,口口声声念著:「美人儿,你怎麼不回过脸儿来?」
家裏的人见他日渐消瘦,著急万分。请了医生,都说是心病需要心药医,若是心中想看的东西得到了,病也就霍然而愈,否则药物不能奏效,医生无能为力。
有个聪明人想了个办法,趁那公子昏睡之时,将画换了一幅。景致、衣物均同,美人脸却是正面的。那公子一看,画中人十分平常,一场相思就此断念,病也就渐渐好起来了。
所以,人家说,唐伯虎的画是活的,一张背影图还害得后世人生了一场相思病哩。 [/B]
四:唐伯虎字什么?详细点
唐寅,字伯虎
五:中平签预示什么?
普普通通的签,比下签好一点。
灵签是指一般指寺庙或道观中,存放在签筒中的用竹木条做成的标有签号的占卜工具。一般求得签后,将签交付僧(道)“释签”。“释签”为有偿服务,所得收入用于修缮寺庙道观。
卜具。上面刻着文字符号用以占卜的细长小竹片。
依据观音灵签100首诗文而联系到实际中来,得到一些意象。早早的灵签只有36签,后来推演到108签,只是这108签中有八签不是洪福,便是恶祸,普通人根本抽不到,而且解签的人要由于泄露天机而受到谴责,因此就消去了,是100签。
共有上上签、上吉签、大吉签,中吉签、中平签、中下签,下吉签、下平签、下下签。
六:爱情婚姻签,、中平签 爱情婚姻也是好爱情婚姻,都是前生注就成,但只多花惟一果,不。。。
安安心心的过日子吧,在当今社会社会,是好签,前世的缘这一生来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