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对取名有什么说法(古时候人起名字的规矩)
古时候起名的学问是什么?
中国从古时候就对起名很注重和重视,人们一般把为后代起名看得十分重要。一般是孩子生下来三个月后由爸爸取名,不过也有满月取名、周岁取名,以及在生下来以前先把名字取好的。从周朝起,取名已经纳入礼法,形成了制度。
古代人们认为,一个好名字涉及的内容多样,有文化背景、个人信仰、社会发展趋势等,相当重要的是与《易经》相结合,与先天八字的强与弱,先天五行的喜与忌,五格数理的分析,人的12生肖,《易经》六十四卦的分卦卦象剖析等相结合。古代人们觉得一个好名字,不仅寓意、听感、美感和五格数理好,还要与八字强弱互补、阴阳合一,循环相生,并与先天五行喜忌相符,也只有这样的名字才是好名字,才有益于人的毕生。
中国人在起名时,经常会在名字中用一些方式来区分同一个家族的区别辈分。打比方说在名字中用一个字表达辈分,而用另一个字预示名字所预示之寓意,也有的在名字中用一样的偏旁来预示同一辈分。
我国古代由于宗法制的作用与影响,在名字的使用上采用避讳的制度。讲究为尊者讳——在交谈和书写时,遇见君父长辈之名字就要回避;起名时也避开取他们名字中的字或同音的字。此刻固然不再讲究这几个了,但是仍然有些人在起名时尽最大力量不取和父辈或祖辈同名或同音的字。因为避讳的缘故,现代的中国人还是认为直呼长辈之名字为不尊重。
几千年来,很多学者对姓名的笔画也进行了研究,并与《易经》相结合形成一门单独的测字学。后来,历经各代学者补充整理、详加说明,但并没引起世人的充分注重和重视。19世纪初,日本学者雄崎健翁对中国姓名学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整理,并称为“圣学”。随后,又传人新加坡、、澳门、、韩国等地区,形成如今的姓名学,并沿袭至今。
此刻,姓名学已经风靡中国,出现了许多取名公司和取名网站,并出现许多所谓取名大师或取名专业人士。其实也就是说如果想起一个好听的名字,并非取名大师一方面的工作,需要收集与整合多方面的资料。
起名注意和提防问题与事项大部分父母给宝宝起名,通常寄托了对子女的期许。起名要依照性别、生日时辰、家庭成员的历史,族谱、家谱的传承’社会的现实情况,以及父母的愿望等,综合取舍,再决定。下面介绍几种起名的方式方法和窍门:
区分男女起名法古今男性名字和女性名字多依照其性别不同、性格不同、分工不同、生活习惯不同而决定。
男性起名特点:根据男子迅猛、坚韧、豁达、向上、有力量、不怕困难、勇于斗争、敢于try的特点,选用鹰、虎、彪、豹、鹏、大鹏、万《里、高山、山、海、川、河、大干、长空、宏伟、飞、升、腾、达等字起名;根据男性有理想、有抱负、有宏伟目标、要建功立业的特征,选用保国、进帅、国柱、栋梁、向前、为民、建功、建勋、弘业、知远等字起名;根据谋求毕生平安、发财进宝的特征,选用进财、进宝、财旺、金宝、富贵、四吉、喜财、升财等字起名;还有选用不俗的字、表达志愿的字、表达操守的字、表达长寿的字起名,甚而选用外国译音字起名等,层出不穷。
女性起名特点:选用加“女"字偏旁的字,见名便知是女性,如女、妞、妮、妍、婧、妹、姑、姗等;选用花草这类字来预示女子名字,这种形式表达出女子像花一样美丽、娇艳、动人,听了名字就使人喜欢,如芝、兰、芋、芍、菊、芗、芯、芦、芙、芽、苓、苁、花、芬、芳、芹、蓉、苹、茉、莉、苗、英、芨等;选用玉石珍宝一类字取女子名,象征女性的高贵,如玉、玛、瑙、环、珏、珀、珍、珊、珠、琪、琳、瑚、琼、瑛、宝、金、银、钰、钏等;选用艳美一类字取女名,表达女性的美丽、可爱,如美、丽、娜、倩、俊、娟、花、艳、妍、鲜、艳等;选用柔情、柔景一类的字取女名,表达女性温柔可爱的品德性格,如云、月、波、雪、雯、涓、惠、怡等;选用有关女德这类字取女名,表达女性的文雅、正直,如慧、巧、静、娴、淑、秀、俊、阁、钗、钏、香、文、雅、真等,色彩缤纷。
崇拜圣贤起名法古往今来,人们起名时,也以圣贤之名字来起名,表达出对圣贤的崇慕,如选用尧、唐、舜、虞、禹、汤、文、武、孔、孟等字人名,都是明显的例子。
引经据典起名法截取经典中的名言警句,略加变化,作为名字,预示名字的典雅和不俗。如:贺方,来自《诗经·大雅·下武》“四方来贺”;侯朝宗,来自《诗经·小雅·沔水》“彼流水,朝宗于海”;诩字,来自《礼记·少仪》“会同主诩”,郑玄注:“诩谓敏而勇。”
五等爵位起名法古时候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是君王册封贵族的等级,象征贵族的权势与地位。人们起名选用公、侯、伯、子、男是预示对权势的尊崇。
崇拜道德起名法中国人因受儒家思想和传统文化的熏陶与作用与影响,有一种崇拜道德的传统美德,在起名方面也能展现出来。如:起名时选用德、道德、敬德、仁、义、礼、智、忠、孝、节、忠恕、守敬、诚、忠诚、实、诚实、德洁、德行、恒节、德福、建德等。
崇拜吉祥起名法许多人起名,希冀吉祥、幸福,因而,选用吉祥、幸福方面的字也不少,如吉、祥、吉祥、福、禄、寿、喜、禧、有福、幸福、庆、吉庆、瑞、祥瑞、竹瑞、嘉、兴、利、兴利、胜、胜利、天、天胜、寿、鹤寿、伟、大伟、安、平安、进喜、焕发等。
崇文尚武起名法文、武是人们建功立业的两种途径。有人崇拜文,如文、文学、力文、文俊、儒、儒雅、宗孔、宗孟、文华、翰、翰林等;有人崇拜武,有关的字有武、威、纵、天纵、震、强、加强、力、大力、镇、镇武、振武、虎、彪、豹、鹰、鹏、云鹏等。
易象八卦起名法易象八卦,是《周易》中的八种基本图形,用“一”和“--”符号构成,以“一”预示阳,以“--”预示阴。《易传》作者认为八卦主要代表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并认为“乾”、“坤”
两卦在八卦中占十分重要的具体位置,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现象的最初本源。《周易》、《易传》以及易象、八卦,在中国是很有作用与影响力的学问和文化现象,从伏羲到孔子,再到历代易学家,都对易象、八卦有钻研。易象、八卦也深入到中国人的起名上来,因此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等字都是起名应用率有些高,并具有一定稳定性的用字。
崇拜自然起名法辛苦的中国人在与大自然斗争中,培养了热爱自然、崇尚自然的美满风尚,这种美满风尚也突出地反映在起名的学问方面。崇拜自然的起名法,用字涉及的范畴极其广泛,从日、月、星、辰的名称,到各种山、川、河、水的名称,到各种动物、植物的名称,到春、夏、秋、冬的名称,到各种自然现象的称谓,皆能够用作起名用字。如江、大江、河、大河、川、大川、山、大山、岳、嵩、湘、沔、汉、柏、枫、桦、桐、楠、竹、草、芳、芳香、春、夏、秋、冬、东、南、西、北、晖、朝晖、日、月、星、辰、石、兰、莲、梅、菊、洲、荣、鹤、燕等,举不胜举。
另外,还有阴阳五行起名法、天干地支起名法、12生肖起名法等,起名选用阴、阳、金、木、水、火、土、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鼠、牛、虎、兔、蛇、马、羊、猴、鸡、狗、猪等字。
我国古代人起名字有哪些忌讳和避讳?
我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一直尊崇儒家思想,仁义礼教一直是教育的基础。在中国古代,仁义礼教更是展现在给宝宝起名上,不仅仅要有好的寓意含义外,更有许多的忌讳和避讳,这起名忌讳和避讳大致分为四大类,分别分国讳、家讳、圣人之讳、宪讳四种。跟着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中国古代人起名忌讳和避讳之“国讳”所谓“国讳”是指,在给宝宝起名字的时刻,务必要避免国家的国号以及国家权力中心人物的名讳等,包括在位皇帝的名讳以及先皇的名讳,甚至包括皇后、太后名讳都要避免使用。除了皇家的名讳,就连皇帝的字号和先皇的字和谥号都要避免使用。在有的朝代,甚至在写文和说话时,都要避免使用这几个名讳。在新播历史剧《清平乐》中,小太监梁怀吉因在对自己名字元亨的解释中,犯了“国讳”,而差点被处死。
中国古代人起名忌讳和避讳之“家讳”“家讳”同“国讳”的理解差不多,不过呢是大家和小家的不同,正是国是千万家。“家讳”是指要避免本家族中长辈的名讳,包括父母的,祖父母的等等,通常是祖上三代人的名讳。
中国古代人起名忌讳和避讳之“圣人之讳”“圣人之讳”简称圣讳,是指在起名时,要避免使用圣人之名字,打比方说“黄帝”、“孔子”、“周公”等圣贤的名讳,“圣人之讳”不像“家讳”和“国讳”那样重要,但在汉以后多数朝代也都是要避的。
中国古代人起名忌讳和避讳之“宪讳”“宪讳”或许不太好通过字面意思理解,“宪讳”指guanyuan下属要避免同长官名讳一样,假如不小心一样了,那么不好意思,下属guanyuan是要改名的。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就是“宪讳”故事。
古时候人在起名上有哪些讲究?
古代人们起名,大至帝旺将相,小到黎民百姓,都非常注重五行理论的运筹使用,由于他们认为世间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组成,世间诸般和谐皆因为五行的生克制化,“五行起名”就是依照这种原理去实现五行的平衡。
例子:成祖一朱棣(木)→仁宗——朱高炽(火)→ 宣宗——朱瞻基(土)→英宗——朱祁镇(金)→ 宪宗——朱见深(水)→孝宗——朱佑樘(木)→ 武宗——朱厚照(火)→穆宗——朱载垕(土)→ 神宗——朱翊钧(金)→光宗——朱常洛(水)→ 思宗——朱由检(木)
从历史的习俗沿革来看,名有乳名、本名、学名、曾用名、笔名、艺名等之分。
乳名,亦称奶名、小名、小字,是一个人在孩童时期之名字。如小二、小三、宝贝、宝宝……,长大以后一般不用,除非长辈对晚辈偶尔呼之。
笔名,往往是文人墨客根据本人的喜好在其作品上署的别名。
艺名,即艺人演出时用的别名,如白玉霜,原名李慧敏,双名李桂珍,是评剧表演艺术家,其艺术风格,被称为“白派”。从以上“名”的各色特异的表现形式来看,既展现了不同年龄阶段的区别称谓,又意味着一自个的职业、地位和身份……
“字”的产生,是出于避讳,也就是尊崇长辈的伦理需要。古时候人在祭祀神灵和先祖的时刻,为了预示恭敬,不敢直接称呼先祖的名,如此便产生了字。因此,“字”事实上是预示敬仰的人名。
古代人们起名字,名与字之间是有一定意义上的联系的,互相映衬,互相补充。
例如:屈原,字平,原为名,平为字,平与原二字相连。
孔融,字文举,融为名,意为融会贯通,文举为字,文章一举成名,文星高照。
白居易,字乐天,乐天与居易,相辅相成。
号,有许多古代人们除了有姓有名有字外,还有号,号是我国姓名文化中一个很有趣味的现象,广义的号有多种,有别号、绰号、谥号之分,号是自取的,也有别人赠予的。狭义的“号”是一自个的别字,又为别号。别号在文人中比较流行,名与字一般有一定的联系,而号与名无任何限制,别号始于唐,盛于宋,而亡于清。
字与号在清末以后,随着中国文化的变迁,很少再有人沿用,而逐渐被笔名、艺名、绰号等取代。
古时候起名方法
古代人们姓名字号
一、古代人们姓与氏
1,古姓的产生与居住地有关
舜姓姚,据说其居住地为姚墟。
姜,住在叫姜的水边。
2,与传说有关
禹的族号为姒,相传他们以薏苡为食。
姬(迹),传说是踩大脚印有孕
3,后来以职业为氏
如:史氏、巫氏、师氏等
4,以官职为氏
如司马氏、司空氏等
上古贵族有姓有氏,平民无姓也无氏。
周朝以后,规定“同姓不婚”,“同姓为婚,其后不蕃”,要“合二姓之好”。
“姓别爱情婚姻,氏别贵贱。”
贵族女子称姓,男子称氏。
贵族女子结婚前,称,排行+姓,如孟姜、伯姬、仲子、季芈等。
结婚给国君,则称,另一半的国名+本人的姓,如秦姬、芮姜、息妫等。
结婚给大夫,则称,大夫的封邑+本人的姓,如赵姬、棠姜等。
史书追述时常用:另一半的谥号+姓,如武姜(郑庄公母)、文嬴(晋襄公母)
二、古代人们名与字
1,命名之礼
古代人们生三月,剃发起名,男子总角,女子树丫形。
2,命名之道
苏洵《名二子说》:
起名“轼”,想让儿子不要虚有其表,而是要做实实在在有用的人。
起名“辙”,希望儿子免祸。
起名因时代与社会风尚不同而有不同的习惯。
商朝常用天干地支起名。天子常用天干(如盘庚),贵族常用地支。
周朝时,依据将生下来时的情形加以神秘化起名。如周文王名姬昌(昌盛,那个时候天象不同)。
孔子,其父五女还想生子,就又娶妻,因年龄相差太大,不合古礼,而称野合。因拜泥鳅山而生,故起名为丘。孔子生子时,有人送他一只鲤鱼,因而起名孔鲤(又谐音礼)。
春秋战国时代,农耕生产特别是畜牧业发展快,起名出现以下情况:
①以动物为名,如阳虎、触龙、项燕、西门豹等。
②以贱以丑为名。如晋惠公生子圉,妾(女儿)名“恶、乞、痤”
因为社会动乱,王位不稳,起名低贱,不引人注意和提防,容易存活。
③职业+名:(出身低微而有一技之长者)
如庖丁、师况、轮扁、优孟等
魏晋之时,追求高雅生活和风趣风流,起名中常用“之”等,如王羲之、王献之、桢之、微之
族谱:唐宋开始,明清为盛。孔家族谱,1744年乾隆皇帝钦赐三十字:希、言、公彦、程、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少、绍、念、显、扬。
3,成年礼与加冠称字
⑴冠礼:
先占卜吉凶,紧接着请长辈、族长、师父保姆和有名望的人,务必要在宗庙里举行。女子较简单,只是把头发扎起来。男子较复杂,要三加冠(缁布冠——预示成年,武冠——预示有服兵役的义务,文冠——预示以后可以参加宗庙祭祀)。这个冠着重是束发用的。
⑵字的文化意义:
①敬名。除了父母师长外,一般不能直呼其名。
②享受成人的权利
③强调人要有社会责任感
⑶名和字的联系
①同义式,屈原名平字原,《尔雅》说“广平曰原”。曾巩,字子固。宰予,字子我。周瑜,字公瑾。诸葛瑾,字子瑜。
②近义式,秦观,字少游。陆游,字务观。
③反义式,曾点字皙(点,小黑也)。朱熹,字元晦(元为排行)。赵孟頫,字子昂(頫,即俯)
④用典式。潘岳字安仁(仁者乐山,岳即山)
⑤嵌行式。曹操,字孟德(《劝学》“夫是谓之德操”)。班固,字孟坚。
伯(孟)仲叔季
元(长)次幼稚少
上古贵族男子的字全称用3个字,如孔子,字仲尼父(排行+字+美称)
秦汉以后,命字大致上承袭了先秦两汉,但又向尊老化(如多用公、卿、翁、君、侯、子等字)和美辞化(多用孔、大、美、景、巨、伟、贵、惠、文、逸、承、彦等字)发展。
如苏武,字子卿。王莽,字巨君。杜甫,字子美。司马相如,字长卿。王羲之,字逸少。
4,称名与字的习惯
书面写法上的讲究:
先秦,字在名前: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字+名)
汉以后,名在字前:孔融文举,陈琳孔璋,王粲仲宣。也有少数例外,如刘梦得禹锡。
近代,1925年会员录:孙中山先生文、黎宋卿先生元洪、张雨亭先生作霖。
称法上的讲究
尊对卑称名,字称名。
称字表尊敬,后来演变为只有平辈同侪之间称字才表敬。卑对尊、下对上不能称字,尊对卑也不能称字。尊对卑称字,常常预示特别的尊宠,如刘邦称张良为子房,蒋介石称韩复渠为尚方兄。父称子不会称字。
文天祥,原号履善,皇帝说他是“天之祥,宋之瑞”,故又号宋瑞。因不满官场,又改号文山、野人,意在隐居。元人入侵后,爱国不降,又号浮休道人、三了道人,预示宁死不降。
三、古代人们的号
称别人的号以预示尊敬。
自己称号一般只用于本人的作品中。
帝王谥号:
上古至隋,一般1~2个字,如刘邦谥号高,刘秀谥号光武,曹丕谥号文。
唐至清,唐弦宗定为7个字,赵匡胤10 个字,明太祖16个字,乾隆2三个字。
大臣谥号多为1~2个字,如诸葛亮谥号忠武,欧阳修谥号文忠,岳飞谥号武穆。
文官中最有利的谥号为文正,武官中最有利的谥号是忠武。
私谥:因品节名望高而为友人所赠,如陶渊明谥号靖节先生,韩愈给孟郊谥号贞曜。
庙号:
祖——太祖——高祖
宗——太宗——高宗
清:努尔哈赤为太祖,顺治为世祖(入关),康熙为圣祖(名曰守成,实为开创)。
上古至隋,帝王代号用谥号代替。
唐至元,帝王代号用庙号代替。(因谥号太长,年号多变,习惯)
明清,帝王代号用年号代替。
庙号在前,谥号在后。
古时候人们起名字皆有什么忌讳和避讳?
最大的忌讳和避讳就是不要和皇家之名字撞了,不要取和皇帝之名字、姓、称号有关的一系列名字,还有一些自己生辰八字相克的字也不必
古代的人们起名的时刻,皆有什么忌讳和避讳?
古时候的忌讳和避讳分为“公讳”和“私讳”,对于君王的名讳,百姓是不能直接叫的,还有贤人圣人之类的人物,譬如“孔子,老子,就不能直接叫其名讳,要用尊称,这几个是“公讳”,“私讳”就是对家族长辈亲戚朋友,要注意和提防称讳,不能当面直呼其名。譬如,苏轼,他有个称号叫“东坡居士”,字“子瞻”,同僚好友可以唤作苏子瞻或者苏东坡,而不能直呼苏轼。
汉族的取名也是很有讲究的,通常是要避免先辈的名讳,由于汉族的传统对家族辈分是非常注重和重视的,任何时候都不能以下犯上,后辈起名用了先辈之名字,不仅乱了辈分顺序,跟是对老祖宗的大不敬。另外,无论谁家起名,都要避免“黄帝,周公,孔子”之名的。在清朝,娶错名字,那可是大逆不道的罪名,弄不好会受株连九族的刑罚的。
五代时期,有那么一个叫冯道的,官做的很大,养了许多门客,一天,其中一个门客讲“道德经”,讲到“道,可道,非常道”的时刻,这个门课马上反映这个“道”犯了主人的名讳了,马上改口说成“不敢说,可不敢说,非常不敢说”,可见,古代人们对这个称讳有多么在意。
另外,古时候也有个说法,就是名字越土,这个小孩就越好养,譬如司马相如的小名就叫犬子,古时候人们起名有没男女之分,《孟子》一书中讲到猛汉打死一只老虎,那个大汉之名字竟然叫冯妇。后来到了明清时期,人们就开始觉得去个动听的名讳显得高雅,于是大街上好多人都改了名讳,但是贵族们就不愉快了,觉得这样下去就没法显现本人的高贵地位了,就让皇帝下令禁止民间私自改名,哪怕是跟权贵们起之名字音同字不同都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