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生克乘侮的规律来腿断病况的归转(依据五行生克规律确定的治则是)
什么是五行的生克乘悔?其规律是什么?
中医五行从古至今,中国先贤把五行理论巧妙地运用于医学范畴,以五行辩证的生克关系来认识、解释生理现象,尽力适应内部自然规律以养生,努力掌握人体运行机制以防并治病,取得了无比富饶的经验和成果。 一)事物的五行属性归类 ①归类法:事物的。8666
论述五行的生克,乘侮,子母相及的规律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相生前者太盛作用与影响后者为乘,例木盛火旺,
相克后者太盛反压前者为侮,例木盛侮金。
相生前者为母,后者为子。
前者多少变化作用与影响后者为母及子,
后者多少变化作用与影响前者为子及母。
乘侮和子母相及的先后作用与影响顺序判断则较为复杂
中医辨证论治的诊断规律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是如何运用的?
(1)用五行的特性比拟脏腑的功能特点
中医学中将人体五脏分别归属五行,以五行的特性来说明五脏的生理特点:
木有生长升发舒畅条达的特征。肝属木,主疏泄,喜条达,恶抑郁。
火有温热向上的特征。心属火,心阳具有温煦推动血脉运行的特性。
金具有清肃之性。肺属金,肺具有清肃下降的特征。
水具有滋润的特征。肾属水,肾为水脏,主藏精,精是滋养人体的最根本的营养物质。
土具有长养的特征。脾属土,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2)以事物的五行归属构成以五脏为中心的系统结构
以事物的五行归属方法,将天、地、人的所有事物系统归纳、联系起来,展现了天人对应的整体观念。这种联系在《内经》的一些篇章中均有阐述。以肝为例,《素问金匾真言论》说:“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病发惊骇,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其应四时,上为岁星,是以春气在头也。其音角,其数八,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依照这种归类,以肝脏为中心,在人体与之相关联的有胆、筋、目等,在自然界与之相关联的有东方、春天以及酸味等。
(3)说明五脏之间的相互之关联联系
五脏分属五行,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这样五脏之间的相互之关联联系就能够用五行生克来加以说明。如肺与肾的关系,可以 使用金生水来表述;肝与脾的关系可以 使用木克土来表述;脾与肺的关系可以 使用土生金来表述,等等。如此便展现了五脏之间既相互滋生又相互制约的关系,以达到五脏功能的平衡。
假如这种生克关系失常,出现“相乘”或“相侮”的情形,可用以解释五脏病变相互作用与影响的关系。在解释五脏传变关系时常用“母病及子”或“子病及母”,例如肾属水,肝属木,是水生木的关系,肾为母,肝为子,肾病及肝,是母病传子,称为“水不涵木”。再如肝属木,心属火,是木生火的关系,肝为母,心为子,心病及肝,是子病及母,常见于心血不足累及肝血亏虚,或心火旺盛,引动肝火等证。
再如肝与脾的关系是木克土的关系,在多数情况下,肝疏泄条达以助脾运,当肝气过盛,对脾过分克伐,就会出现肝木乘脾土的情形,作用与影响脾的运化功能。又如肺属金,肝属木,是金克木的关系,假若肝气过盛,肺金无力制约肝木,反遭肝克,是“木侮金”。这样一来,我们在临床上解释脏腑疾病的传变关系就显得自如多了。
(4)用于对疾病的诊断和剖析
依照五行学说的论理和对自然界乃至人体的五行归类,中医还这样认为:五脏应四时。
即春天多发肝病,夏天多发心病,长夏多发脾病,秋天多发肺病,冬天多发肾病。
脉应四时,即春脉弦,夏脉洪,秋脉毛,冬脉石。此外,五色诊亦有对应的分属关系,如肝色青,心色赤,肺色白,脾色黄,肾色黑等。所以在临床诊断疾病时,就能够综合望闻问切四诊所获得的资料,依据五行的归属及其生克乘侮的变化规律来推断病况。
(5)用于临床治疗
在疾病发展过程中,脏腑之间会发生传变,如“母病及子”、“子病及母”等,所以在治疗时,可以依据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采取相应措施,防止传变。如肝脏有病,知道肝病往往可传到脾脏,故在治疗时先健脾护胃,脾胃不弱,则不易传变。
中医在确定治则治法时,也往往依据五行生克关系,采用“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的方式方法。如肺脏有病,采用补脾的方式方法,称为“培土生金”,是“虚则补其母”;再如,用清泻心火法治疗肝气旺盛,则是依据“实则泻其子”的原则而确立的。
五行中的相生相克
(一)五行的相生相克
五行构成了万事万物,但五行之间仍按一定的规律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以维持事物生化不息的动态平衡。在正常状态下,有五行相生与五行相克两种机制。
1、 五行相生
生有资生、助长、促进之意。五行相生,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促进的关系。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形成循环往复的圆周运动。在五行中,任何一行都具有“生我”和“我生”两种关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难经》称为母子关系。以木为例,因为土生木,而木又生火。亦即土是木之母,木为土之子。而火为木之子,木为火之母。

2、 五行相克
克有克制、抑制、制约之意。五行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
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与五行相生一样,也形成循环往复的圆周运动。在五行中,任何一行都具有“克我”与“我克”两种关系。“克我”者为我“所不胜”,“我克”者为我“所胜”。《内经》称为“所胜”、“所不胜”关系。以土为例,克我者是木,故木为土的“所不胜”;我克者是水,故水为土之“所胜”。
3、 五行制化
制,即制约、克制;化即生化、变化。五行制化是指五行生克的动态平衡关系。《类经图翼·运气上》说:“盖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五行相生,助长、促进事物的发生与成长。相生太过,就必须克制,因此才有五行相克,以抑制、制约事物的过分亢盛为害。这样生中有克,克中有生,才能维持和促进事物正常的平衡协调和发展变化。
(二)五行的反常生克
五行在正常范围内,虽有量的变动而引起生克平衡的波动,但不致出现质的变化。若因某种原因,对立统一的生克制化关系失去了动态平衡,就会致使反常的生克关系。常常见到的有相生太过、相生不及、相克太过与反克四种情况。
1、 相生太过
五行中任何一行相生太过,若无有效及时抑制,绝对会亢盛为害。例如水气盛,生木特旺,木偏亢,若为金气及时有效制约,必致使过克与反克,亦即乘土侮金。并 且,木气偏旺,生火也偏亢,致使火气上炎。
2、 相生不及
五行任何一行虚衰,必将引起两种相生不及的异常变化。一种是母病累子,例如火能生土,若火母不足,则土子也不足,结果火衰土虚。另一种是子病累母,例如木为水之子,若木气久衰,势必下损水母,终至母受子累,木枯水竭。相生不及也必将致使乘侮异常。
3、 相克太过
相克太过又称为相乘,简称过克。乘是乘虚侵袭之义。五行相乘是指五行中某一行过度克制“所胜”行的状态。常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某气偏亢则会过度克制此气之“所胜”。例如,金气偏亢,必乘木;火气偏亢,必乘金;土气偏亢,必乘水。另一种是某气为正常水平,而所克之气过度虚弱,此时某气正常的克制就成为了一种相对过度的克制,也称为相乘。例如,水本克火,若火气过衰,则水气虽未偏亢,而已造成过度克制火气情况,称为火虚水乘,同样还有土虚木乘、木虚金乘等等。
4、 反克
即相侮,又称反侮。侮有持强凌弱之义。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反向克制“所不胜”行的状态。常见亦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某气有余则会反向克制其“所不胜”行。例如,木其偏亢,必侮金;水气偏亢,必侮土;金气偏亢,必侮火。另一种是某气处于正常水平,而“所不胜”之气偏衰,此时某气原本正常的被克制反而成为了一种相对强盛的反向克制,也称为反侮。例如,木本克土,若木气偏衰,此时土气固然为正常水平,仍可抽象由被克制变成反向克制“所不胜”之木的状态,称为木虚土侮。同时还有金虚木侮、水虚火侮等等。
相乘和相侮,都是不正常的相克现象,两者之间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相乘与相侮的主要区别是:前者是按五行的相克次序发生过强的克制,而形成五行间的生克制化异常:后者是与五行相克次序发生相反反向的克制现象,而形成五行间的生克制化异常。两者之间联系是:在发生相乘时,也可同时发生相侮;发生相侮时,也可同时发生相乘。
总的来说,五行中任何一行的生克制化异常均可表现为相关行的生克反常。相生太过与相生不及均可引发相关下的相乘或相侮。这4种生克反常实质上是息息相关、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与影响的。正如《素问·五运行大论》所说:“气有余,则制已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
五行是怎么相生相克的排列?
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五行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