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

印度占卜少年(印度叶子占卜)

风水大全 国学 02-03

一:俺结识一个印度人,我想了解多一些他们的风俗和其他别的事情

印度风俗

4大传统仪式

走遍全球性,入境随俗是不变的真理。印度人有4大传统仪式,分别为出生、葬礼、爱情婚姻和普迦仪式。除了这些以外,在印度旅行,你务必要知道印度的10项特殊习惯和6大忌讳与禁忌,保你玩得开心、一路平安。

出生

在印度的传统上十分重男轻女,由于女儿出嫁时,爸妈必须准备一笔富饶的嫁妆,假如没有嫁妆,女儿是嫁不出去的。而这对于贫穷人家来讲,的的确确是一项庞大的负担。

印度人假如生下的是女儿时,会用拍手示意,代表两手空空来也。但假如生的是儿子时,那么这样就大大不同了,家人会立刻敲锣庆祝,预示儿子将来娶妻子时,可以带来响当当的嫁妆。

印度人庆祝小孩出生与平安成长的方式,就是到寺庙进行「普迦仪式」、唱颂祈祷文,紧接着和亲戚朋友举行餐宴。

印度小孩出生后,爸妈都会找人为他们占卜,小孩之名字多半取自英雄或神只。小孩的生辰八字尤其受到注重和重视,由于这可以决定小孩未来的爱情婚姻对象。

葬礼

印度教徒死亡时,都会在河坛举行火葬仪式。印度教徒去世后,家人会以黄色或白色绢布包裹尸体,紧接着放在两根竹制担架上,以游行方式抬到河坛火葬地点。

传统上,将死者抬送到火葬场的任务,应该由家属担任,但是此刻大部份的人都交给专人处理。在印度,专门处理丧葬事宜的人,都是被看成是种姓地位最低的贱民。

一般送葬的仪式都特别容易,但是比较富有的人家,也许会请乐师在前面演奏,浩浩荡荡地游行。火葬前,死者的长子必须手持油灯绕行遗体3次,当火葬柴堆被点燃时,死者长子必须将头发剃光,只在后脑勺留一小撮,紧接着到河里沐浴净身。火葬结束后,死者骨灰会被扫到河里,代表灵魂已经脱离躯壳、得到解脱。

婚礼

印度人的婚礼是社会地位的代表,也是毕生中最重大的仪式。印度青年到了适婚年龄,都会由爸妈代为寻找社会阶级、语言、区域、背景相同,以及星相可以配合的对象。

印度婚礼仪式相当繁琐,出嫁之前,双方家长会透过充当媒人的祭司讨论嫁妆事宜,女方必须答应男女提出来的嫁妆数量后,双方才选定黄道吉日、开始筹备婚礼。婚礼前一天,新娘必须依据传统化妆方式,开始抹油、沐浴、更衣、梳头、画眼线、抹唇砂、而且在脚上涂以红色、在额头点红色蒂卡、在下巴点黑痣,接着还要用植物染料在手脚上绘饰汉那图案,紧接着洒香水、配戴首饰和发饰,最后是把牙齿染黑、嚼槟榔、擦口红,才算大功告成。

婚礼当天,新郎官骑着一匹白马浩浩荡荡地来到新娘家。这时女方家中已经架起火坛,双方亲友在祭司念诵的吉祥真言中,绕行火坛祝祷。之后、新娘在女伴的簇拥下走到火坛前面,由祭司将新娘的纱丽和新郎的围巾系在一起,代表爱情婚姻长长时间久。

印度婚礼的晚宴是在新娘家中进行,一对新人坐在婚宴中接受亲友的祝福。婚礼当天晚上新郎是在新娘家过夜,翌日才将新娘迎娶回家。

普迦仪式(Puja)

普迦是印度教中向神只膜拜的仪式,普迦仪式必须由祭司担任。仪式中信徒会将神像装饰后抬出寺庙游行庆祝,并且奉献鲜花、椰子、蒂卡粉。。。。。。等供品。最后再由祭司手持油灯,在神像前面进行「阿拉提(arati)」。

「阿拉提」的过程中,信徒用手轻轻覆盖祭司手中的灯火,紧接着在本人的眼睛上碰触一下,代表接受神只赐予的力量。

通常在普迦仪式结束后,信徒可以分到一些祭祀过的鲜花、蒂卡粉或水,称为「波拉沙达(Prasada)」。因此在印度,只要看见印度人从寺庙膜拜出来,额头上几乎都涂有红色或白色的粉末。

传统服饰

在印度,可以由不同的服饰和装扮,看出当地人的宗教信仰、种族、阶级、区域等。

男性包头巾

印度男性多半包有头巾,这种头巾称为(Turban)。头巾有各式各样的包裹方法,其中锡克教男性头巾,具有特定样式。

依据传统,锡克人从小到大多数必须蓄头发、留胡须,并且包着头巾。小孩头巾样式比较简单,只用黑布绑成发髻形状。成年人的头巾样式比较复杂,first of all必须用黑色松紧带将长发束成发髻,紧接着再以一条长约3公尺的布,裹成头巾,样式为两边对衬成规则状。锡克人头巾色彩繁多,有的人甚至搭配衣服颜色。

印度男性多半穿著一袭宽松的立领长衫(Tunic),搭配窄脚的长裤(Dhoti),拉贾斯坦地区男性,裤子是以一条白色布块裹成的,头上的布巾,花样变化极多,色泽鲜明。

女性穿纱丽

印度妇女传统服饰是纱丽(Sari),纱丽是指一块长达15码以上的布料,穿著时以披裹的方式缠绕在身上。印度妇女擅长利用扎、围、绑、裹、缠、披。。。等窍门,使得纱丽在身上产生不同的变化。

拉贾斯坦妇女的纱丽较短,只有披覆在头上,但是彩色缤纷、镶有金银绣边。拉贾斯坦妇女的上衣,有点像似没有领子的中国凤仙装,下身是一条滚边的及地长裙。

纱丽穿著方式

印度妇女传统服饰,是用一块长达3公尺的布包裹出来的,这块布称为纱丽(Sari)。印度纱丽的穿著方式变化繁多,不同的种族、区域、信仰,会有很多不同的色彩、质感和穿裹方式。印度妇女穿著纱丽时,上衣是一件短袖、露出肚脐的紧身衣(Choli),下身是一条及地的直筒衬裙(Ghagra)。

纱丽最基本的穿著方式,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first of all拉住纱丽布左边一端,塞进右侧的衬裙裙头。

2、 将纱丽布由右至左环绕下围,约三、四圈。

3、 接着用纱丽布在右前方折成四折,并且塞入裙头。

4、 紧接着将剩余布块,由左后方绕过右边腋下,披向左边肩膀上。

5、 最后直接将纱丽布披在肩上、或披覆在头上。

回教徒服饰

印度的回教徒不分男女、都穿著宽大的袍服,颜色较为单纯。回教男性头上戴着小圆帽,女性则以头巾包住头发。比较守旧的伊斯兰教地区,女性仍以薄纱蒙面。耆那教女性,浑身上下都是白色,有的还戴着白色口罩,是为了避开杀死空气中的生物。耆那教男性僧侣,身上则是不穿任何衣物。

音乐与舞蹈

在印度,宗教是平时生活的主要规范,而音乐与舞蹈,是随着各种宗教节庆、民间仪俗所产生的,是最常见的一种艺术形式。

印度音乐传统来自古老的「婆摩吠陀」(Sama Vedas)经书,分别为印度斯坦(Hindustan)系统与卡纳塔克(Karnatak)系统。前者流行于印度北部,风格受到中亚和波斯地区作用与影响;后者流传在南印度地区,风格始终不变。

印度传统音乐

北印度古典音乐具有各种形式,最常被演奏的是克希雅尔(Khyal),融合严谨和浪漫的音乐形式,很容易使人接受。南印度的卡纳塔克音乐,较为复杂规律、不像北印度音乐流行即兴创作,只以特殊窍门或乐器,在原有的结构中加以变化。

南印度音乐表现性的弦乐器是维纳(Veena),北印度音乐最有名的弦乐器是西塔琴(Sitar)。打击乐器种类许多,其中北印度使用的是两个单面鼓,南印度使用的是一个双面鼓。歌曲伴奏方面,最特殊的是一种箱型乐器,演奏时以左手推抚、右手按键盘,具有特殊的音质。

印度古典舞蹈

印度古典舞蹈,主要有卡塔克(Kathak)、婆罗多舞(Bharatanatyam)、玛尼普利(Manipuri)、卡塔卡利(Kathakali)等四大流派,此外还有奥蒂西(Odissi)、 库奇普蒂(Kuchipudi)。。。等。

卡塔克舞流行于印度北部的斋浦尔、勒克瑙地区,是蒙兀儿帝国时代的宫廷舞蹈。舞者脚踝上系有一大串铃铛,表演时以快速旋转方式舞动脚尖,主要特色在于淳熟的脚功和姿势平衡的掌控。

婆罗多舞盛行于坦米尔纳德地区,历史最为悠久。此种舞蹈由女性演出,主要特色是运用腰身和膝部的平衡和稳固,使得双手在身体四周舞动自如。

玛尼普利舞是通行于印度东北部的玛尼普尔地区,主要特色是动作温和而持续。此一舞蹈为了表达对毗湿奴神的崇敬。毗湿奴是印度古典舞剧中最常的题材,卡塔卡利舞是南印度喀拉拉地区的舞蹈,舞者全部是男性,脸上涂满厚重的油彩,穿著宽松的裙子、戴有头饰;舞蹈时强调眼睛的流转,表情非常丰富。印度音乐与舞蹈,除了古典流派外,还有流行于印度的山区的狩猎舞蹈、各地的丰年祭舞蹈、民俗舞蹈和街头艺人即兴式的演出,都值得观赏。

二:那迪叶的介绍

那迪叶(Nadi Leaf)是印度一种古老的占卜学。传说在古印度,有一些据说能力只比神低一点的圣哲,他们比较容易就能知道此刻和未来任何人的毕生,并把他们都写在纳迪叶上。

三:何谓吉卜赛人故乡之谜?

在全地球众多的民族中,吉卜赛人恐怕是最为独一无二的了,他们从不会在任何一个地方定居下来,而是不停地流浪,并且充满了传奇性色彩。

吉卜赛人的足迹几乎遍及世界各地,全地球到底有多少吉卜赛人,恐怕谁也说不上来楚。联合国还成立了一个专门委员会,来研究吉卜赛人的活法情况。

吉卜赛人为啥没有祖国?何处是他们的故土?为揭开这个世人所关心的谜,几个世纪以来,一些学者纷纷深入吉卜赛人的住地,知道他们的风俗习惯,搜集了大量材料,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

因为吉卜赛人颧骨有些高,皮肤黄色,瞳孔和毛发都呈黑色,因此德国和北欧一些国家的人,一致认为他们是鞑靼人或蒙古代人们;法国人在让他们吉卜赛人的同时,又让他们波希米亚人,认为他们来自波希米亚;西班牙人除称他们为吉卜赛人、波西米亚人之外,又让他们茨冈人或希腊人,理由是他们可能来自希腊;俄罗斯人有时亦称他们茨冈人。而吉卜赛人自己则以黑人自称。据此,有人分析他们可能与突厥人、蒙古代人们有关。但各种说法中,作用与影响深远、流传较广的,则是追溯于埃及、印度这两种说法。

“吉卜赛”一语,在英语中有“从埃及来的”之义,于是,说吉卜赛人的故乡在埃及,着重是英国人的建议。此说源出一个故事:相传在公元1世纪的时刻,罗马帝国的奴隶主统治阶级决定大举镇压基督教徒,于是命令一位埃及铁匠打制十字架所需的钉子。该铁匠拒不服从,结果受到惩罚,被罗马统治者赶出了埃及。一大批信仰基督教的埃及穷人也随这位铁匠离开了故土,流浪他乡。

提出吉卜赛人的故乡是印度的,是三位语言学家,他们是:德国的鲁迪格、格霍尔曼,英国的雅各布·布赖恩。他们通过对语言的比较研究,发现吉卜赛人方言中的很多词汇与印度梵文及印度语族的印地语非常相似,因而推断他们的祖籍在印度,他们的祖先是早就居住在北印度的多姆人。学者们还从社会制度、文化习俗等方面进行考察,并从考察中得知古时候印度的多姆人早在公元4世纪时就以爱好音乐和占卜著称,他们非常可能就是吉卜赛人。他们离开印度以后,11世纪到了波斯,14世纪初到了东南欧,15世纪到了西欧,到了20世纪下半叶,足迹已经遍及北美和南美,并到达澳大利亚。

吉卜赛人是印度多姆人的后裔之说,目前虽已得到很多人的认同,但仍不是最后的结论。吉卜赛人名符其实的故乡究竟在哪儿呢?

四:吉普赛人是哪个国家的人

印度

吉普赛人最初住在印度北部,十世纪时开始迁移,以至于流落到世界各地。同是他们这个民族,却被称作不同之名字。在西班牙被称作“季当人”,在法国被称作“波希米亚人”,在俄罗斯和意大利则被称作“茨冈人”。

更多阅读:

1。吉卜赛人日常习俗:

在他们的日常习俗里,有两种重要的概念——纯净与不洁,例如,一位女士的裙角不小心扫过一位男士的碗周,那么这碗食物势必要倒掉;在他们终年流浪的敞篷车里,永久备有三桶水,其一为濯洗食物之用,其二为洗脸用,其三为洗脚用。假如有人不小心搞错,就会受到惩罚。

自有其法庭。当一个人或者一家族有纠葛诉讼,一个审判监狱是不存在的。刑罚可以将一个人赐死,却不能剥夺一自个的自由。严重的被定为“不洁”的罪犯,将会被排逐于部族之外。一个被孤立的吉卜赛人,生存的价值几乎等于零。

算命占卜是吉卜赛人,特别是吉卜赛妇女的一项传统行业。如今,那种守旧的、拿着神秘的水晶球算命的吉卜赛人已非常少见了,大都算命者是用特殊的吉卜赛算命扑克牌来给人占卜。

吉卜赛算命者大多数能玩一手“好牌”:她们将一副纸牌在手中转来转去,挥手拍出一沓,反手又甩出一摞,紧接着叫你从中抽出几张。

几世纪以来,吉卜赛人的传统职业,一直是“弄熊的人”。他们向一些专事偷猎的人购买幼熊,紧接着拔掉熊的牙齿及锐爪,再加以训练,做各式表演。但今日,仍操这个旧行业的人所剩不多,大都人宁可拿“庇护”当职业——向社会局领取救济补助。

2。吉卜赛人语言文化:

吉卜赛人的语文及文化,在欧洲已经超过五百年历史。尽管如此,在法国的大不列颠省,吉卜赛人仍然被看成是化外之民,随时可能被捕头拘留。而相关风俗及耕地的法令,也对于他们产生愈来愈不利的限制。

欧洲人总希望吉卜赛人继续在营火边弹着吉他歌舞,同时却又希望他们定居下来,有正常的职业、定期缴所得税,把小孩子送进学校受教育等。不过,吉卜赛人却不这么想。他们要继续活得像个吉卜赛人——到处流浪。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吉普赛人

五:水晶球占卜术出自哪国?

额像是英国

六:国外流行什么占卜术?

坊间流传的塔罗牌的历史各异, 没有一个肯定的故事; 这几个故事有说是由古埃及起源; 有说是由居于西班牙的罗马人发明的占卜, 然而这几个毕竟只是传言,并没一个权威的学说。一个较为可以理解的源头就是中世欧洲的教会之说; 塔罗占卜本来只是以书本的形式出现(有皇道之义), 至中世时塔罗占卜被看成是危险及颠复社会的信仰及行为, 并且将塔罗看成是如异教徒/天主教徒般被排拆打压, 故塔罗占卜被画成包涵了有关的天文星学, 术数等占卜原素的图象咭片; 只有知道塔罗占卜的人才能看清楚明白, 从而躲过那个时候教会的耳目, 得以存活及流传起来。

塔罗牌到19世纪未至20世纪初正式流行起来, 那个时候最受欢迎的牌是1909年出版的"Rider-Waite"塔罗牌(伟特牌), 这副牌已经数次被翻新及重新上色发行至今, 因为他的画象丰富, 精确及全面, 此刻已被看成是刚入门的人的最佳用牌, 是一副只凭图象便能解读的塔罗牌, 到今天为止仍为最畅销的塔罗牌。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