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们是如何起名取字的(千字起名之寓意)
一:古代人们在起名字上有什么说法?如题 谢谢了
6、30开门
二:古代的人如何取字?
与他的性命有关
三:古代人们的名,字和号都是如何取的
1。“字”只是限于古时候有身份的人 《礼记·曲礼》上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就是说无论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的目的是为了使人尊重他,供他人称呼。普通人特别是同辈和属下只许称尊长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
2。古代人们命字方法的主要根据有以下几种 ①同义反复。如屈原名平,字原,广平为原。孔子学生宰予,字子我,季路字子由,颜回字子渊,诸葛亮字孔明,陶渊明字元亮、周瑜字公瑾,诸葛瑾字子瑜,文天祥字景瑞,都属此类。 ②反义相对。晋大夫赵衰(减少意)字子馀(增多)。曾点(小黑也)字子晳,色白也。唐王绩字无功,朱熹(火亮)字元晦,元赵孟頫字子昂,晏殊字同叔。 ③连义推想。赵云字子龙(云从龙);晁补之,字无咎;苏轼,字子瞻(《左传僖28年》:“君冯轼而观之”);岳飞字鹏举。 从以上三类可以看出,字与名有密切关系,字多数是名的补充或解释,这叫“名字相应”,互为表里,故字又称作“表字”。这三种是主要的,另外还有以干支五行命字,以排行命字,或者字行加排行,字后加父(甫)的情形一般也归入字的范畴。 命字方面与命名同样,有着时代气息,一个总的趋向是美词化和尊老化,在尊老化方面更加明显。 唐宋以后,因为理学加强,一些繁文缛节愈来愈多,读书人之间在称呼上也大做文章,称字,是为了表尊敬,但时间久了之后,渐感称字还不够恭敬,于是又有了比字更表恭敬的号。
3。古代人们为啥起字和号 如今的人,大都有“名”,无“字”,所以当我们说到“名字”的时刻,通常指的仅仅是人的名,或姓名。可是,在古时候大部分人,特别是做官的和知识分子既有“名”又有“字”,有些人名、字之外还有“号”。
4。什么是名、字 所谓“名”,是社会上自个的特称,即个人在社会上所使用的符号。“字”多数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与“名”相表里的,故而又称“表字”。《礼记·檀弓上》说:“幼名、冠字。”《疏》云:“始生三月而始加名,故云幼名,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又《仪礼·士冠礼》:“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称名,他人则称字也。” 由此可见,名是幼时起的,供长辈呼唤。男子到了20岁成人,要举行冠礼,这标志着本人要出仕,进入社会。女子长大后也要离开母家而许嫁,未许嫁的叫“未字”,亦可叫“待字”。十五岁许嫁时,举行笄礼,也要取字,供朋友呼唤: 在上古,早期的人名多数都很朴实,如夏商两代留下的人名孔甲、履癸、外丙、雍己、盘庚、武丁、小辛等,都以干支人名,可能与那个时候人注重和重视时辰的观念有关。后来随着社会的前进,语言文字的发展,意识观念的加强,人名愈来愈复杂,给人取名也成为了一门学问。起名时,要对其所包容的内涵深思熟虑,反复斟酌。《左传·桓公六年》记录载入着春秋时代命名的五个规则:“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这是鲁国大夫申儒在回答桓公问名时提出的,意思是:或依据其出身特点,或从追慕祥瑞、托物喻志、褒扬德行、寄托父辈期望等几个方面比照起名。并且提出七不:“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来起名。 古代人们命名重取义、重内涵的做法,几千年来一直延续至今。对于所生男孩、女孩,因其生理。性格以及将要从事的职业不同,因此取名也就有了差异。对男的起名多用威武勇智、刚强猛毅之字,对女的多选贤淑、艳丽、动听优美之词。 另外,起名还反映着时代特点,上面提到的夏商两代喜欢用干支人名就是典型的例子。后来在长期封建社会里,官宦大富大贵之家,多以忠孝节义、福禄寿康、发财晋职的意思来命名,所以叫仁、义、礼、智、信、得福、德贵、延寿、荣升、继祖、耀祖、续宗的人特别多。平民百姓也想过好运的日子,盼望多子多孙,上学念书,所以叫富贵、德福、进财、志学、平安、长顺、满仓、满囤、保成、金锁、栓柱等名字之特点多。 建国后又显现了很多新名,如建国、援朝、卫国、拥军、建军、支越、留苏、卫东、红卫、文革、学工、支农等。 开放以来,又兴起取外国名字,这就不可取,不可提倡了。
5。表字和名在意义上有何联系 古代人们取表字十分讲究,情况也非常复杂,但仔细考察、分析、研究,也是有规律可寻的。如常见的有按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第取字,如孔子排行老二,所以字仲尼,他还有个哥哥为老大,字孟跛。最典型的要属三国时东吴孙氏弟兄了。孙策为长子取字伯符;孙权为次子取字仲谋;孙翊排行老三,取字叔弼;孙匡排行老四,取字季佐。 还有在表字上用“子”的情形也许多,由于“子”在古时候是男子的美称或尊称。所以人们喜欢用它,如孔桩,字子思;仲由,字子路;司马迁,字子长;曹植,字子健;苏轼,字子瞻;杜甫,字子美;袁枚,字子才。
四:古代人们如何取名字?
:“名字”一词,在古时候代包括“姓”、“名”、“字”三个部分,三者各有各的性能和作用,是三个各自单独而又相互依存的整
古代人们刚生下不久就有了名,长大以后要取字,两者相连,通称名字。关于二者的效果,清朝人王应奎曾说:“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意思是说,名是用来区分相互彼此的,字则是预示德行的。二者性质不同,用途也不大一样。一般说来,古代,名是阶段性的称呼,幼年时期称小名,大了叫大名。等有了字,名就成了应该避讳的东西,相称时也只能称字而不称名。
名与字在大部分情况下共同构成一自个的代号,尽管用途不完全一样,二者之间还是有联系的。古代人们大多因名取字,名与字内容毫不相干的情形几乎见不着。如三国时的名将张飞,字翼德,在这—名字中,
“飞”是名, “翼德”则是对“飞”的解释,由于
“飞”就是“翼之德”(翅膀扇动而造就的功德)。又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字乐天,名与字之间也有联系,即“居易”是因,“乐天”是果,只有居处安宁,才能知命而乐天。
古代人们的名有多种种类,字也有不同用途。起初,人们取字特别容易,常常只取一字,与“子”、“伯”、“仲”、“甫”等预示年龄阶段的字相连。如孔子弟子颜回字子渊,冉耕字伯牛,冉雍字仲弓,这几个名字中的“渊”、“牛”、“弓”就是他们的字。当然,有些人取字时干脆只用一字,不加别的字辞,如陈胜字涉,项羽字籍等其实就是。东汉以后,人名取字才愈来愈讲究,情况也愈来愈复杂。人们在有了名以后,常常把取字看得特别重要。有些人在取字时注重效法古代人们,取字“士则”、“思贤”、“师亮”等等;有些人则寄托对当事人的厚望,取字“温叟”(长寿不天)、“永全”等等。这几个,无不含有深刻的意义。
古代人们除有名、字外,又多取号以代替名字。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又称“别号”。早在周朝时,人们就已经开始取号。对此,《周礼》解释说,号为“尊其名更为美称焉”,意思是说,号是人在名、字之外的尊称或美称。早期的号具有这点,有号的人不少是那些圣贤雅士。如老子别号广成子、范蠡别号鸱夷子皮等。先秦时期有名字又有号的人并不太多,至秦汉魏晋南北朝时,取号的人仍不许多,名载史籍者仅有陶潜别名五柳先生、葛洪别号抱朴子等数人。但是,到了隋唐时期,伴随着封建国家的强盛和文化的高度发达,在名、字之外另取别号的人也逐渐多了起来。如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皆属此类。到了宋代,取号之风又有进一步的发展。人们熟知的《水浒传》108将个个皆有别号,正所谓代表了那个时候的社会风气。明清人更把取号看成是一种时髦,上至皇帝,下至一般黎民百姓,几乎人人有号。正如清人凌杨藻在《蠡勺编》一书中记录载入的那样,其时“闾市村垄,嵬人琐夫,不识字者莫不有号,兼之庸鄙狂怪,松兰泉石,一坐百犯;又兄‘山’弟则必‘水’,伯‘松’则仲必‘竹’,不尤大可笑也哉。近闻妇人亦有之,向见人称‘冰壶老拙’,乃嫠媪也”。甚至一些落草为寇的盗贼也有别号。如上述书中举了一个县官审案的例子,就十分能说明问题。这一例子说,一位县官在审理一桩窃案时,责难犯人给自己开脱罪责,犯人突然说道:“守愚不敢。”县官不解其意,一问左右,才知道是犯人在自称别号。
在用字上,取号与起名、字不同,大多不受字数多少的限制。从已知的历代别号来看,有2字号,也有3字、4字号,甚至还有10余字、20余字的别号。如清代画家郑板桥的别号就有12字,即“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至于宗教界的一位叫释成果的法师,别号的字竟达28个之多,即“万里行脚僧小佛山长统理天下名山风月事兼理仙鹤粮饷不醒乡侯”。一自个的别号竟然用了近30个字,真可谓古今一大奇观。
由于古代人们取号有较大的随意性,而且不必加以避讳,于是,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饱受文字狱和避讳之苦的明清人,促使他们在名字之外更取别号来表现自己。那个时候的大都人都取一个别号,但有些人的别号也有好几个。如清初画家石涛法名弘济,别号清湘道人、苦瓜沙弥、大涤子、瞎尊者,达4个之多。
综上可知,我国古代人们的称谓远比现在的人复杂,他们有姓名又有字、号。这种姓名字号的并存,既适应了当事人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情况下的需要,也为咱们国家的姓名文化增加了新的内容。
五:小孩起名字有哪些忌讳和避讳?
小孩子之名字是不至于随意乱取的,应该要符合小孩子的生辰八字。
六:取名字最为忌讳什么
一、取名不选多音字。小女孩董茜(音“倩”)一入学就闷闷不乐。第1次点名,老师叫她董“西”,从此小伙伴们给她起了绰号,不再叫她正确之名字。这都是多音字惹的祸。
专业人士指出,多音字使人念起来无所适从,在取名时最好避开。
二、名中勿用生僻字。近代学者章炳麟为自己的闺女起名四个“工”字排成方块,即古“展”字。因为用字太偏,难倒了很多人,包括女儿的老师,弄得很尴尬。今天的人因为名中生僻字计算机无法录入,在户口登记、办理证照、银行存款、邮局汇款、购买保险、民航购票以及办理其他业务时,遇见麻烦的例子比比皆是。专业人士说,人名看似自个的事,却有非常强的社会性。名中滥
用生僻字、不规范字,不仅会造成许多不必要的麻烦,而且会作用与影响交际。
三、起个双名不易重。幼儿园里1个班就有3个“王伟”,以至于老师和小朋友不得不用大、小、胖、瘦加以区分。中间位置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中就有一男一女两个“杨柳”。“张颖”是个好的名字,可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仅北京市就有4000多个“张颖”。重名会带来一些麻烦甚至危害,而双名可使重名率大大降低。依据国家语委1989年对第3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进行的抽样调查,单名重名率为67.7%,双名重名率为32.4%。于是,专业人士建议最好别起单
名。
四、尽最大力量回避常用名。要是一个人叫“京生”,他非常可能生长于北京;假如叫“沪生”,他大约生在上海。依据国家语委对第3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进行的抽样调查,57万人中,叫“建国”的有630个,叫“建军”的有610个。而叫“桂兰”的人有1084个,叫“桂英”的更加的多达1336个。专业人士建议,取名的模式不要太雷同,使用率极高的人名用字也应尽最大力量回避。目前一些地方爸妈给新生儿申报户口时可以先通过计算机查询有无重名,这一做法值得推广。
五、名字不要同声调。“张湘江”,“冯晴岚”,“苑蕴玉”,这几个三字声调全同之名字,念起来是否觉得有些平淡呢?“沈含章”、“孙汉清”是还是不是念起来抑扬顿挫、跌宕起伏?专业人士研究发现,三字声调全同之名字仅占所抽取样本的5.2%,这表明人们在起名时,有意无意中遵从了声调变化的规律。专业人士还建议,名字的尾音最好就是平声,由于上声字响亮程度相对差一些。
六、声韵选择要讲究。几个声母发音部位一样的字,假如放在一起,念起来就有些费力;假如韵母也相同,就更加拗口。“南尼兰”,“李尼丽”,“孙存春”,“柯克和”,念起来像不像绕口令?教授提示,取名时最好别全部选用n和l,z、c、s与zh、ch、sh这几个发音部位一样的声母。如果想名字响亮动听,选字的韵母很关键。专业人士说,名字带有含鼻音的韵母念起来响亮,“昂”、“良”、“光”、“鹏”、“东”之类含后鼻音韵母的字尤其响亮;在非鼻音韵母字中,韵腹即主要元音开口度大的,如“达”、“帅”、“瑶”、“宝”,响亮程度较高。
七、字型结构有变化。名字不仅常读,而且常写。专业人士建议,名字选用的字结构不要太单
一。像“国园园”、“林杨桦”、“吕昌晏”这几个名字写起来略显单调,缺乏变化的美感,还可能作用与影响人
们对签名的识别。
八、避开谐音意不美。取名时假如谐音运用得巧妙,会让人感到含蓄,不落俗套。但是,取名者有时只注意和提防了所选用的字本身的意义,却忽视了与名字谐音的词或词组或许是贬义的。专业人士指出,像“范婉”(饭碗)、“侯岩”(喉炎)、“胡丽晶”(狐狸精)之类谐音不美以及“温泉”、“沈阳”之类容易在文中造成歧义之名字,取名时应该避开。
九、名字男女要有别。一个男人出差开会时经常被当成女宾安排接待,令他如此尴尬的是他有个十分女性化之名字:王兰英。专业人士说,名字的性别差别随着文化的历史积淀逐渐得到社会的认可,形成了一种社会习俗,家长取名时不能不考虑性别因素,否则在使用时也许会遇见麻烦。专业人士还指出,名字的审美标准中,性别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试想,假如小伙子第1次与姑娘约会,只
闻姑娘芳名,他更愿意选择“张万有”、“刘胜利”,还是“谢静淑”、“陈婉莹”?
十、国人姓名勿崇洋。“田中慧子”,这是位日本友人吗?不,她是个姓田的中国小姑娘。专业人士说,此刻为给孩子起个独一无二之名字,愈来愈多的爸妈想出四字名,这不失为一种try。但是,“田中慧子”、“李约翰”、“张彼得”这种容易使人误解之名字还是应该慎用,中国人之名字最好具有中国特色,展现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