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

碧霞元君灵签二十一(吕祖灵签第二十一签)

风水大全 国学 01-10

一:碧霞元君是谁?什么来历?

碧霞元君,外祖盘古,母妈祖,名彩云,也叫作云中客,为天国杀手。太古东西天人作战时镇泰山,因受惑于西洋魔法追杀玄武大帝,其间泰山元君位由昆仑八妖顶,后才得如来佛相助化解。

至于碧霞元君的由来,一说为黄帝所遣之玉女。据《玉女考》和《瑶池记》记录载入:黄帝建岱岳观时,曾经预先派遣七位女子,云冠羽衣,前往泰山以迎西昆真人,玉女乃—七女中的修道得仙者。—说为华山玉女。但—般作为泰山女神,为泰山神之女。据明王之纲《玉女传》:“泰山玉女者,天仙神女也。黄帝时始见,汉明帝时再见焉。”一说为汉代民女石玉叶,凭灵泰岱。据《玉女卷》称:汉明帝时,西牛国孙宁府奉符县善士石守道妻妻金氏,中元七

年甲子匹月十八曰子时生女,名玉叶。貌端而生性聪颖,三岁解人伦,七岁辄闻法,尝礼西王母。十四岁忽感母教,欲入山,得曹仙长指,入天空山黄花洞修焉。天空盖泰山,洞即石屋处也。山顶所以有池,名玉女池;旁为玉女石像。可见汉晋时早有泰山神女的故事。汉代人还在泰山顶上雕刻神女石像,在泰山极顶修建玉女池以奉祀。五代时殿堂倾塌,石像仆地,金童之像漫涣剥蚀,玉女也沦落于泰山岳顶玉女池内。宋真宗东封泰山,还次御帐,在玉女池中洗手,一石人浮出水面,此为玉女。宋真宗于是下令疏浚该池,用白玉重雕玉女神像,命有司建祠并更名为“昭真祠”,遣使致祭,号为“圣帝之女”,封“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明朝时,将昭真祠又更名为“灵应宫”,后又扩建,加大规模,为碧霞宫。赐号“碧霞元君”。道教吸收了上述信仰,认为碧霞元君乃应九炁而生,受玉帝之命,证位天仙,统摄岳府之神兵天将,并照察人间一切善恶之事。

 在我国的北方地区,民众对碧霞元君的信仰极盛,信徒以之为奉神,祷之即应。在老百姓中广为流行宣扬叙述泰山娘娘灵迹的《泰山娘娘宝卷》,道教也奉为教门经籍,纳入道书之列。碧霞元君的称号,也并非泰山娘娘的独有,南方的天妃顺懿夫人也有此号,《封神演义》又说余化龙为主痘碧霞元君。直到近代,碧霞元君之名才为泰山娘娘开专有。

另外,民间传说的碧霞元君更神通广大,能保佑农耕、经商、旅行、爱情婚姻,能疗病救人,尤其能使妇女生子,儿童无恙。故旧时妇女信仰碧霞元君特别虔诚,不但在泰山有庙,在各地也建有很多“娘娘庙”,并常在左右配祀送子娘娘、催生娘娘、眼光娘娘、天花娘娘等四位娘娘。这样的信仰至今仍很兴盛,人们仍不辞劳苦登上泰山绝顶,许愿还愿,向其祈祷,香火不断。

碧霞元君的圣诞为农历的四月十八日,一说农历的三月十五日,是时泰山碧霞祠和供奉碧霞元君的庙观均要举行隆重的庆典。

碧霞元君全称“天仙玉女碧霞元君”,俗称“泰山老奶奶”。其诞生年代和身世自古说法不一,有凡女得道说、黄帝玉女说、华山玉女说等等。有史可考的,宋真宗封泰山时,于岱顶玉女池旁得玉女石像,即造神龛供奉其中,封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并创建昭真祠。祠于金代改为昭真观,明代称“灵佑宫”,近代称“碧霞祠”。元君庙在泰山上下有许多座,山顶的碧霞祠为主庙,山下的遥参亭、红门宫和灵应宫都是元君行宫。此外,泰山周围遍布许多小的元君庙。明清时,因为碧霞元君作用与影响日益扩大,祀元君的庙宇也从泰山扩展到全国各地,每日里香火旺盛,对其的信仰遍及大半个 中国。人们对碧霞元君尊崇倍至的缘故有两条:first of all,与元君的职司分不开。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王锡爵《东岳碧霞宫碑》记录载入:“元君能为众生造福如其愿,贫者愿富,疾者愿安,耕者愿岁,贾者愿息,祈生者愿年,未子者愿嗣,子为亲愿,弟为兄愿,亲戚交厚,靡不相交愿,而神亦靡诚弗应。”因此而知,碧霞元君在民众的心理层面上简直是有求必应,无所不能。其次,碧霞元君作为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乐善好施的女神,更是让广大人民倍觉亲切,从而愈加信赖她,一跃成为民众心目中的慈母、圣母。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日是碧霞元君的生日,香客多来此祭拜以示庆贺。

岱庙遥参亭内自明以来一直供奉碧霞元君,民间把遥参亭称为泰山第一行宫。现遥参亭正殿内仍奉祀碧霞元君,东西配殿分祀眼光娘娘及送子娘娘。

元君庙在泰山有上、中、下三庙。宋代以后,元君庙遍及全国,每一年的农历四月十八为祭祀日。《帝京景物略》:“后祠日加广,香火自邹鲁齐秦以至晋冀,祠在北京者,称泰山顶上天仙圣母。”泰山之外,留存至今的大型元君庙有山西太原、山西晋城、山西蒲县、山西万荣、河南新乡、陕西西安等7处。

二:为啥近代以碧霞元君为代表的女神信仰在泰山信仰中占据主导地位_百度。。。

泰山碧霞元君是中国历史上作用与影响最大的女神之一,特别是明清以来,她在老百姓中的作用与影响已经远远超过了泰山主神东岳大帝,以至于那个时候的文人士子对碧霞元君的发展颇有微词,明人谢肇淛曾说:“岱为东方,主发生之地,故祈嗣者必祷于是,而其后乃傅会为碧霞元君之神,以诳愚俗。故古之祠泰山者为岳也,而今之祠泰山者为元君也。岳不能自有其尊,而令它姓女主,偃然据其上,而奔走四方之人,其倒置亦甚矣。”

一、碧霞元君信仰缘起

碧霞元君信仰肇始于宋真宗封禅泰山时发现的玉女石像,不过,《宋史》不见载此事,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则保存了一条资料。《文献通考》卷九十“郊社考”云:

泰山玉女池在太平顶,池侧有石像。泉源素壅而浊,东封先营顿置,泉忽湍涌;上徙升山,其流自广,清泠可鉴,味甚甘美。经度制置使王钦若请浚治之,像颇摧折,诏皇城使刘承珪易以玉石。既成,上与近臣临观,遣使砻石为龛,奉置旧所,令钦若致祭,上为作记。

这条资料称将石像“奉置旧所”,这说明在真宗东封发现玉女石像之前,玉女曾经受到过尊崇,因此才会有石像和旧所等遗迹。

马端临是宋末元初人,稍早于马端临的王应麟在其所撰《玉海》中,也保存了数条有关真宗东封的资料。《玉海》卷二十八“祥符东封圣制”条引晏殊《东封圣制颂序》:“皇帝御极之十二载,受灵贶,对休命。……于是有登泰山谢天书述二圣功德之铭。……于是有九天司命、青帝广生之赞。……于是有天齐王灵源之赞。……于是有昭烈、武成、文宪王之赞。怀柔百神,登秩群望,于是有玉女石像之记。” 同书卷三十一“祥符泰山铭赞”诸条云:“祥符二年五月戊午,对辅臣于后苑,出御制御书登泰山谢天书述二圣功德铭,司命天尊、仁圣天齐王、周文宪王、玄圣文宣王赞、玉女像记示之。” 结合上述马端临的记录载入,玉女的信仰在真宗之前曾经出现,到真宗时不过是恢复其信仰而已。遗憾的是宋真宗为玉女所做的记文今已不传,使我们失去了知其详情的线索。

宋真宗对于玉女石像不但是“奉置旧所”,令人致祭,而且还在岱顶修建了奉祀玉女的庙宇——玉女祠(即现存的碧霞祠)。对于玉女祠,《泰山道里记》引《岱史》云:“宋建昭真祠,金建昭真观,明洪武中重修,号碧霞元君。成、弘、嘉靖间拓建,额曰‘碧霞灵佑宫’。” 庙宇虽建,但在宋元时期,泰山玉女的信仰还是附着在东岳大帝之下,并没有成为独步民间的神灵。此刻所能见到的宋代关于泰山玉女的史料非常有限,直接称为碧霞元君的则一条都没有。专门研究碧霞元君信仰的吴龙安,在其论文中谈到碧霞元君信仰在北宋时期的发展时,引证了宋人钱世昭著作《钱氏私志》中提到的“玉仙圣母”能授人子嗣一事:“贤穆乳母永嘉董夫人一日入禁中,慈圣(仁宗后)问云:主主以未得子为念,为甚不去玉仙圣母处求嗣?董奏曰:都尉不信,事须是官家娘娘处分。后数日,……光玉奏云:既得圣旨,安敢不信!遂择日与贤穆同诣玉仙,止留知观老道士一名祝香祈祷,道士见贵主车服之盛,歆艳富贵,云:愿得贫道与大主做儿子。归而有娠。”但其中的“玉仙圣母”是否就是后来的碧霞元君,证据尚不充足。吴氏还发现了万历《盱眙县志》中关于碧霞元君的一条资料,该县志卷八古迹志“瑞岩观”记录载入:“县西玻璃泉南石岩上,宋时女冠朱妙真建,殿三重,所专奉者曰碧霞元君。始名瑞岩庵,元末废于兵,洪武永乐间重建三清、三官、玄帝三殿。近于天顺七年,改名曰观。今道会司所驻,邑人名曰上观。其香火自春入夏,士女络绎,昼夜不绝,盖盱眙之胜,此山独擅。自宋元石刻盈山,至今为游观佳境。”同时还引了《都梁记》的记录载入:“盱眙县碧霞元君瑞岩庵,宋宗室女尼开林,赐赉甚盛。后的南边渡割据,事金于泗,每岁南使驻节盱眙来庵,遂为游观之所。旧迹碣文满山,至今道场仍旧。”盱眙县曾经属安徽凤阳府,今属江苏,地近山东。万历《盱眙县志》中固然说瑞岩观“专奉者碧霞元君”,但是,以明代志书的记述来推证宋代建庙时奉祀神灵的情况,则难以令人信服。

吴氏在论文提到的两条北宋末至金明昌年间,有两处奉命礼岱岳、次谒玉女祠的刻石资料,却是值得特别注意和提防。这两条刻石题记收录在清人阮元的《山左金石志》中,其一为宋人刘衮的题名:“兖海守刘衮奉诏祈雪,次谒玉女祠,率巡山刘孟、邑令林会登二绝顶,临四观,遍览胜概。元佑丁卯孟春三日。”其二是金时题名:“皇姑濮国大长公主奉命同驸马浚州防御蒲察敬诣岱岳,焚香礼毕。明日,遂登绝顶,拜于玉仙祠下。时明昌元年三月十二日。” 元佑为北宋哲宗年号,丁卯年为公元1087年。明昌是金章宗年号,明昌元年为公元1190年。刘衮奉诏祈雪,紧接着拜谒玉女祠;金濮国公主与驸马“敬诣岱岳”,紧接着也登顶“拜于玉仙祠下”。“玉女祠”和“玉仙祠”是不一样时代对岱顶泰山女神庙宇的区别称呼。宋真宗在岱顶置玉女祠,等于官方对泰山玉女的信仰给予了肯定,这种对于泰山玉女的推崇行为自然会在老百姓中信仰中产生作用与影响。我们此刻见到的上述两条资料,固然都是官方所留下来的,但由此我们也可以想见,在那个时候民众对泰山神灵的崇祀已经十分普遍、泰山的香社活动已经成熟的时代,普通民众也一定会从信仰行为上对泰山玉女有所预示,只是没有留下历史记录载入而已,泰山玉女在信仰方面的招引力还是不容忽略的。

二、碧霞元君信仰与道教、民间宗教

泰山玉女发展为后来的碧霞元君,一个关键环节是她与泰山神东岳大帝之间的联系。作为一座神仙名山,历来是一名神灵主司一座名山,东岳大帝自然是泰山的主神,但是在五岳之首的泰山,宋代之后却出现了女神碧霞元君与东岳大帝共主一山的现象,甚至碧霞元君的作用与影响在老百姓中大有凌驾于东岳大帝之上的势头。这种现象的出现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泰山的神灵在宋真宗之前没有显赫的女神,宋真宗修建玉女祠奉祀玉女后,泰山玉女在一个时期内只是附祀于东岳大帝之下,这从上引的两条北宋和金代的刻石题记中也有所反映,他们是在泰山上完成“祈雪”和“敬诣岱岳”后,再去拜谒玉女祠(玉仙祠),泰山玉女的附祀地位十分明显。岱顶玉女和东岳大帝的关系最迟在元末被确立为父女关系。生活在宋末元初的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根本没有提玉女和东岳大帝的关系,最早明确提到泰山玉女和东岳大帝父女关系的,是元人秦子晋所撰《新编连相搜神广记》的“东岳”条:“帝一女:玉女大仙,即岱岳太平顶玉仙娘娘也。” 把泰山玉女与东岳大帝的父女关系确立下来,使她在泰山上的地位合法化,从而可以名正言顺地与东岳大帝的儿子(东岳有五子)一起承受香火。

泰山玉女被“天仙玉女碧霞元君”的称呼所取代大约是在明朝初期,而且是与宋元道教以及明代民间宗教对泰山神灵系统的吸纳有关。

宋代诸帝对道教的提倡,以宋真宗和宋徽宗为最。宋代时,泰山神已被纳入道教体系之中,宋真宗东封泰山,虽为夸示四方,着重在上的宣传,但多少也有神道设教的意味。因此,对泰山玉女的推崇,自然就会容易被纳入到道教体系之中。但在泰山玉女信仰的发展中,有宋一代,在道教谱系里还没有泰山玉女或碧霞元君的地位。碧霞元君的称呼具有浓烈厚重的道教色彩。“元君”之称,明代人认为是道教对女仙的称呼:“男高仙曰真人,女曰元君。”不过,说元君之称只用于女仙,并不尽然。晋人葛洪在道书《抱朴子·金丹》中说:“元君者,老子之师也”、“元君者,大神仙之人也,能调和阴阳,役使鬼神风雨,骖驾九龙十二白虎,天下众仙皆隶焉。”这里所说的元君,不是碧霞元君,而是太乙元君,是元始天尊的雏形。有人根据唐代刘禹锡的诗句“堪为列女书青简,久事元君住翠微”(《送东岳张炼师》),认为诗中所说的元君就是碧霞元君。刘禹锡提到的元君固然与泰山有关,张炼师也应该是道教中人,但诗中提到的元君究竟是男、是女尚不确定,与后来形成的碧霞元君的关系就更不好说了。 发展到元代,道徒们才开始把泰山玉女拉来作了东岳大帝的女儿。在明代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刊印的的《万历续道藏》中更有了冠以“碧霞元君”之称的道经——《碧霞元君护国庇民普济保生妙经》,这说明碧霞元君之称此时已经普及。称呼泰山女神为碧霞元君,《岱史》中还记有弘治十六年(1503年)、嘉靖十一年(1532年)皇帝派太监致祭碧霞元君的“御祝文”; 近年,泰安市的文物工作者在修复泰安城内原碧霞元君的下庙灵应宫时,出土了一块正德二年(1507年)皇帝派遣太监致祭碧霞元君的明碑(该碑今存灵应宫内)。皇帝已经派员致祭,说明“碧霞元君”的称呼及其信仰已经在宫廷中有了牢固的根基,作为民间信仰,碧霞元君在宫廷中的地位也体现出民间碧霞元君信仰的发展。

明代北方的民间信仰和民间宗教迅猛发展,明代中期以后各种新兴的民间宗教多崇奉无生老母,并把其信仰概括为“无生老母,真空家乡”八字真言。在传世的各种民间宗教的宝卷中,无生老母是创世女神,她生下九十六亿“皇胎儿女”,把他们遣往东土;在社会现实中,无生老母又是一位救世主,对受苦受难的世间男男女女来说,她是一位慈祥的老母。不但如此,此前佛、道及神话中的女神,大多数成为这位女神的部下或化身。泰山女神很自然地也受到民间宗教家们的注重和重视。郑振铎在《中国俗文学史》中,谈到宝卷时,提到他“在北平得到了不少的明代(万历左右)的及清初的梵箧本宝卷”,在他认为的比较重要的二十一种宝卷中,有两种宝卷和泰山女神有关:《天仙圣母泰山源留宝卷》(五卷)、《灵应泰山娘娘宝卷》(二卷)。 车锡伦的《中国宝卷总目》是目前收录宝卷书目最全的著作,其中关于泰山女神的宝卷有以下几种:《天仙圣母源流泰山宝卷》(五卷),明普光撰,简名《圣母宝卷》、《天仙圣母源流宝卷》,最早的刊本是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灵应泰山娘娘宝卷》(二卷二十四品),明悟空编,西大乘教宝卷,也叫作《娘娘经》、《泰山真经》,最早的刊本是明万历本;《泰山天仙圣母灵应宝卷》(二卷),清刊本;《泰山圣母苦海宝卷》(九卷),清抄本。 《灵应泰山娘娘宝卷》,卷中的泰山女神被称作“圣母娘娘”或“泰山娘娘”,她是西牛贺洲升仙庄金员外妻黄氏所生,三岁吃斋,七岁悟道。皇上召她为妃子,不就,而到泰山修行;父母追她到泰山,不归。在泰山修行三十二年得道成为神仙,“天佛牒文、玉帝敕令”封她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永镇泰山。她为民众送子送药,劝人行善,并具有护国佑民的神格。卷中还讲述了北京董氏夫妇在家供养泰山娘娘和眼光娘娘、送子娘娘,刊印施放《十王卷》(即《泰山东岳十王宝卷》)和《伏魔卷》(即《护国佑民伏魔宝卷》),又发愿作此宝卷,舍财刊板施放,祈子求福。卷中说他们“夫妇共一心,施财留经文。娘娘来加护,准定得子孙”。在《天仙圣母源流泰山宝卷》中,天仙圣母的出身却不是平常人家的儿女,而是皇帝的女儿千花公主。另外,车锡伦还指出:“明隆庆末王之纲《玉女传》引《玉女卷》事实上也是一部宝卷。该卷今不传,全称不详。王文中引用的一段话是宝卷开头,介绍主人公出身的话,似非原文。这段话又经常被研究者引用。” 王之纲《玉女传》所引《玉女卷》的文字为:“汉明帝时,西牛国孙宁府奉符县善士石守道妻金氏,中元七年四月十八日子时生女名玉叶,貌端而性颖,三岁解人伦,七岁辄闻法,尝礼西王母。十四岁,忽感母教欲入山,得曹仙长指,入天空山黄花洞修焉。天空盖泰山,洞即石屋处也。三年丹就,元精发而光显,遂依于泰山焉。泰山以此有玉女神。” 宝卷是一种十分古老而又同宗教或民间信仰活动相结合的讲唱文学形式,因为它采用了民众所喜闻乐见的“宣卷”(或称“念卷”)的仪式,借助了民众熟悉的民间曲艺说唱表演艺术,兼具有教化和娱乐的双重功能,所以极容易在民众中传播开来。碧霞元君信仰在明代中期以后,一方面被道教吸纳进神灵系统,并得到官方的认可;另一方面又被民间宗教所吸收,使她在老百姓中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在老百姓中流传最广、作用与影响最大的《灵应泰山娘娘宝卷》,即为明万历年间西大乘教的教徒编印。

随着碧霞元君作用与影响的扩大,以及在老百姓中的普及,有关碧霞元君身世的各种说法就应运而生。1929年罗香林曾在国立中山大学的《民俗》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长文《碧霞元君》 ,其中对碧霞元君身世有详细的考证。文中对碧霞元君的由来共归纳出四种说法:一为东岳大帝的女儿说,二为黄帝遣七女迓西昆真人说,三是华山玉女说,四是民间凡女得仙说。罗香林的资料引证极其丰富,后来学者对这个问题的论述均无出其右。在文章中,罗香林自己是将碧霞元君归为民间的“三姑六婆”,事实上也就是他所归纳的“民间凡女得道说”。

三、碧霞元君信仰兴起于元明之际

泰山女神被封为“天仙圣母碧霞元君”,传统的讲法是宋真宗的加封,但在《宋史》和《文献通考》以及宋代公私著作中,均是对宋真宗的封禅记述甚详,而没有提及他给泰山女神加封之事。到了明代,弘治十六年、正德二年、嘉靖十一年的祭告文,《岱史》中所载刘定之、尹龙、徐溥等人的《纪略》,王之纲的《玉女传》等,都已经提到“碧霞元君”或“天仙玉女碧霞元君”,但都没有说明何时加的封号,从中可见这个封号也不是明代皇帝加封的。假如是明代帝王加封,那一定会在那个时候文人们的著作中大书一番。将加封之事归功于宋真宗,最初见于明末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该书卷之三引“稗史”:

元君者,汉时仁圣帝前有石琢金童玉女。至五代,殿圮,石像仆。至唐,童泐尽,女沦于池。至宋真宗封泰山还,次御帐,涤手池中,一石人浮出水面,出而涤之,玉女也。命有司建小祠安奉,号为圣帝之女,封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后祠日加广,香火自邹、鲁、齐秦,以至晋、冀。

这段记述中关于玉女封号来自宋真宗的讲法,只能是一种顺势推测而已。依据上面我们对泰山玉女和碧霞元君称号的历史考察,我们可以比较肯定的说,元代末期,道教信徒开始把泰山玉女纳入道教神灵体系;到明代,皇帝和后妃们崇奉泰山女神,道教信徒趋炎附势而给泰山女神加上了封号,泰山女神有“天仙玉女碧霞元君”的封号,时间应该在明代前期。到明中期的弘治、正德年间,碧霞元君的封号已经非常普及,并通过民间宗教利用宝卷的形式广为传播,而为广大民众所熟知。

考察碧霞元君封号的历史,事实上也就是对碧霞元君信仰在明代发展情况的考察。明代初期,朱元璋整顿祀典,登基的第三年(洪武三年,1370年)就下诏书罢去泰山“东岳天齐仁圣帝”的封号,单称“东岳泰山之神”。 削去泰山神的帝王封号,无形中把东岳大帝和碧霞元君原来的差异缩小了(一主一从),他们同为泰山神灵,一男一女,平起平坐,这就为民间崇奉碧霞元君提供了机会缘分。从洪武三年罢去泰山神的封号,到弘治十六年皇帝派员致祭碧霞元君,在这一百三十来年的时间里,碧霞元君已经从默默无闻而发展为声名显赫,她的职司也从最初的生育神发展为功能涵盖面十分广阔的神灵,尤其到了嘉靖、万历年间,碧霞元君信仰深入民间,在民众心中牢牢地扎下了根基,以碧霞元君为奉祀主神的泰山香社也空前活跃,民众在泰山的进香活动进入历史上最繁盛的时期,这种繁盛景象一直持续到清代的康熙、乾隆时代,余波至于光绪年间,时间长达400余年。

三:碧霞元君的行宫分布

(1)主要碧霞祠

1。碧霞元君祠祖庭(山东省泰安市)

上庙---碧霞元君祠。兴于康熙、盛于嘉庆,前后历经300余年,是道教著名女神碧霞元君的祖庭,位于泰山极顶之南,天街东首,北依大观峰(即唐摩崖),东靠驻跸亭,西连振衣岗,南临宝藏岭。系元君上庙,为泰山最大的高山古建筑群,宋大中祥符年间创建,金碧辉煌,俨然天上宫阙。祠为二进院落,以照壁、金藏库、南神门、大山门、香亭、大殿为中轴线,两侧为东西神门、钟鼓楼、东西御碑亭、东西配殿。结构严谨,布阵与布局紧凑,南北长76、4米,东西宽39米,总面积2979、6平方米。碧霞祠现存建筑保留了明代的规模及明代的铜铸构件,建筑风格多为清代中晚期的风格。

泰山护鲁山口碧霞元君祠,位于泰山极顶南侧,初建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原名昭真祠,金代称昭真观,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改名碧霞灵应宫,又称碧霞灵佑宫,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重修后改称碧霞祠,沿用至今。碧霞祠大殿为五楹,九脊歇山式顶,瓦垄三百六十条,以象周天之数。盖瓦、鸱吻、戗兽、大脊等均为铜铸。檐下高悬雍正帝“赞化东皇”、乾隆帝“福绥海宇”巨匾。整个大殿雕梁画栋,睛天朗日之下,金光璀璨,蔚为壮观。殿内正中神龛内的碧霞元君贴金铜坐像,凤冠霞帔,慈颜安详端庄。大殿左右为东、西配殿。东配殿祀眼光娘娘。传说眼光娘娘能治疗各种急慢病,保佑人们眼明心亮、健健康康。西配殿祀送子娘娘。送子娘娘主管人类生儿育女之事。香客常常在殿中用红布包一个石膏娃娃拿回了家去,放在床上,以求娘娘赐子,称为“拴娃娃”。东、西殿之间是香亭,祀碧霞元君。封建时代,大殿轻易不开,只有帝王大臣才有资格进大殿朝拜元君,普通百姓只能在香亭中求祷泰山娘娘。

1983年,泰山碧霞祠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二十一处重点道教宫观之一。1985年,这座千年古观重新交由道教组织管理,作为宗教活动场所开放。

中庙---红门宫。此处位于天门,天街坊之北,正殿斗拱彩绘、供元君神像。为碧霞元君的中庙,红门宫创建年代无考。但是依据民国十八年《重修泰安县志》所记录载入:“红门宫,在一天门北,元君中庙也。明天启六年重修, 登岱总会之区…………右合云亭,”

下庙---碧霞灵应宫。元君下庙,此处位于蒿里山下。依据《岱览》记录载入,此庙建筑颇宏伟:“旧有天仙祠元君下庙也。明万历三十九年奉敕拓建,赐额`灵应宫',前后殿庑崇丽,回廊周密,中为崇台,下门四达。

上设铜楼亦万历时造,号金阅,杯宇栏棚,象设皆范铜镀金为之。自顶移遥参亭。”

2。省草衙龙凤宫

在,碧霞元君的神庙被称为“泰山行宫”即高雄市前镇区的“草衙龙凤宫”,庙中所供奉的碧霞元君金身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3。安徽省六安市寿县帝母宫

相传道教创始人老子及道教南华真人庄子都曾在这一带活动过。“帝母宫”则兴旺于汉唐,

现存遗址建于明嘉靖十九年,明清以来,在皖西北两淮一带一直是道教活动中心。三月十五,邻近县市的善男信女都会云集于此,帝母宫内更是人流滚滚,香雾腾腾。虔诚的香客来此敬香、祈祷,使这一古老的宫观更加焕发了昔日的灵光。元君前身为玉女,是东岳大帝的女儿,雕像出现于汉宫,为金童玉女雕像之一。到五代时,大殿倾塌,金童化为清风而去,玉女则隐入池中。宋真宗到泰山封禅时至池边洗手,池中突然冒出一尊石人,真宗叫人捞起,在泰山建寺供奉,册封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专管人间生男育女之事,并能保护孩童健康成长。八公山自有帝母宫后,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来庙里求子求嗣者特别多。但凡想生男育女的少男少女和盼人丁兴盛的妇妪耆老,纷纷前来烧香求福,且时常应验。一传十、十传百,帝母宫香火日渐兴盛。这座帝母宫被誉为“淮上第一庙观”

4。山东省庆云泰山碧霞元君行宫

庆云泰山行宫,占地面积达1500平方米。筑有行宫门楼,底层为大拱孔门,顶层为殿宇式建筑,四角飞檐,柱廊环绕。佛殿为倒座式,内有13根明柱。

泰山行宫位于今庆云县治北10公里。现盐山庆云镇西关西头,原鬲津河北岸。建于明洪武六年(1373),占地面积约4000多平方米。相传姜子牙保大周统一天下,各大小guanyuan及眷属均封神位,泰山顶封让于碧霞元君,碧霞娘娘遂隆旨,为西地长安到泰山每500里建一行宫,为其歇间,故名曰泰山行宫。为旧志庆云八景之一,曰“西山暮笛”群众有“庆云阁、海丰塔、东光县的铁菩萨”之说,

泰山行宫主体——正殿,进深五间,面阔三间,单檐四柱。建筑在1、2米高的台基之上,四周沿筑矮花墙。青砖筒瓦,花卉滴水,龙纹瓦当。大脊两侧各有一只吞脊大兽,蟠屈上弯,北负宝剑。殿内6根朱柱布阵与布局合理。东西山墙的南北两侧各有一组镂空砖雕,均为神话人物,一组是“王母东巡”,一组是“天女散花”,造型玲珑独一无二。山墙属硬山小式造风格。殿内正位供奉泰山奶奶、东侧眼光奶奶、西侧送子奶奶,殿后面观世音菩萨。

5。北京市丰台区草桥北部碧霞元君庙

在丰台区草桥北部有一个小村庄,名叫中顶村。村中有一座中顶碧霞元君庙。据史料记录载入,该庙建于明代天启年间(1621-1627年),迄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碧霞元君在汉族民间赫赫有名,传说她是东岳泰山大帝的女儿,又称天仙玉女,俗称泰山娘娘、泰山老奶奶等。道教认为,碧霞元君“庇佑众生,灵应九州 ”。她与从古天竺国远道而来的观世音菩萨,都是中国历史上作用与影响最大的女神。

明代北京建了5座碧霞元君庙,分别为东顶、 西顶 、南顶、北顶和中顶。东顶碧霞元君庙在东直门外东顶村,毁于“文化大剪掉鞭子”。西顶碧霞元君庙在海淀区的麦庄桥北,紧挨着世纪金源时代购物中心,是五顶庙中保存较完整的一个,有四层大殿。南顶碧霞元君庙位于丰台区大红门外的南顶村,原有殿宇3座。庙已无存,其旧有的地址为今北京橡胶五厂厂址。北顶碧霞元君庙位于北京中轴线北延长线北端的奥运主场馆区内,与鸟巢、水立方毗邻。2003年,修缮好的庙宇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现是北京民俗博物馆分馆。

中顶碧霞元君庙的前身是唐朝时修建的万福寺。这一点在以往北京历史资料书籍中极少谈到。只有《顺天府志》记录载入道:“碧霞元君庙,唐刹旧有的地址,在右安门外草桥北。草桥,唐时有万福寺,寺废而桥存,明天启年间即建中顶碧霞元君庙,士人称为中顶。”中顶碧霞元君庙在明朝天启年间(公元1621-1627年)建成后香客如云,香火旺盛,曾经辉煌多年。后年久失修,又经战乱,摇摇欲坠。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乾隆皇帝下旨拨款重修,馈赠了一对石狮子,并为庙名及两殿门额题字。至清末又颓废不堪,无人继修而成一瓦砾场。民国时也曾重修,但规模有限。新中国成立后曾作为小学校教室。“文革”中遭受厄运,神像、石碑、石狮均被拉倒、打砸,损毁严重。改革开放以后,有关部门拨款修葺了中顶碧霞元君庙。1984年5月被公布为丰台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8月北京市文物局投资20万元对正殿、山门进行了修缮。

2011年初,丰台区又对中顶碧霞元君庙进行了修葺,修缮后的中顶庙保存有正殿、东西配殿、山门、院墙,其建筑格局完整、恢复了历史原貌,充分展示了其包含的历史文化内涵。

(2)中国大陆碧霞祠分布情况(添加中……) 山东 碧霞元君祠,兴于康熙、盛于嘉庆,前后历经300余年,是道教著名女神碧霞元君的祖庭,是碧霞元君的上庙,位于泰山极顶之南。中庙---红门宫。下庙---碧霞灵应宫。

(一)山东省肥城市湖屯镇吕仙村的小泰山顶。旧县志称石庙。始建于明万历十八年。碧霞宫供奉碧霞元君,每逢农历正月初六和六月六日,举办庙会。1992年12月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山东枣庄市薛城区邹坞镇的泰山奶奶庙,在大清光绪“流芳不朽”碑中写道:“历览陈郝之神庙,自唐、宋、元、明、清及今屡经重修……惟泰山一庙,庙殿虽呈剥落而族祭宛如归市”,可见建庙之早,闻名久远也。

(三)山东省淄博市碧霞元君行宫,位于淄博市博山城区西南的凤凰山巅,占地1560平方米。是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山东省德州市碧霞元君故居,德州市乐陵市花园镇的王母殿村,初建于宋真宗时期,此刻重新修复。有如此的一种讲法是碧霞元君,真名毕霞,是战国时代魏国公主。

(五)山东省济南市千佛山碧霞元君祠,千佛山是泰山余脉,祠中对碧霞元君尊称为天仙圣母碧霞元君。济南市长清区马山碧霞元君殿,五峰山,碧霞宫。

(六)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寨里镇山头村黉山碧霞祠,玉皇阁,碧霞祠据说是泰山奶奶的行宫。

(七)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古城泰山行宫。始建于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后毁于1928年台儿庄大战战火。2011年台儿庄古城重建时对其进行考古发掘,并按清代建筑风格原址复建,占地约2000平方米。 北京 明代北京建了5座碧霞元君庙,分别为东顶、 西顶 、南顶、北顶和中顶 。五顶庙中目前保存较完整的一个是西顶的碧霞元君庙。

(一)北京平谷区丫髻山西顶的碧霞元君祠,唐贞观六年(632)建。元代改为碧霞元君祠。明嘉靖年间在此建铁瓦殿。清康熙年间重修,建成丫髻山行宫。1947年毁于战火,1986年重修。

(二)丰台区大灰厂娘娘庙,全称为:“天仙圣母碧霞元君行宫,俗称娘娘庙,2003年被确定为第七批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三)北京市区海淀区四季青乡蓝靛厂的西顶碧霞元君庙。西顶庙始建于明朝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是由明神宗的生母孝定皇后和明神宗捐钱修建的,明神宗赐名为“护国洪慈宫”。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改称西顶碧霞元君庙,俗称西顶。为环列于京城四周的五顶之一,是京西著名古刹。“西顶”主要供奉道教的女神——碧霞元君。目前该庙正在修缮中将于年5月份开放

(四)门头沟区的金顶妙高峰(妙峰山)碧霞元君庙。“妙峰山庙会”,已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河北 (一)河北邢台市的沙河市綦村镇孔庄圣母宫:又叫碧霞元君圣母寺始建于隋开皇八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因为抗战时期的焚烧,解放后破坏,圣母宫基本上被彻底毁没。现已经重修。

(二)景忠山碧霞元君庙,位于中国河北省唐山市迁西县景忠山顶,始建于明嘉靖二年(1523),历经数次修葺。现属清代宫殿建筑,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吴桥碧霞祠,位于河北省吴桥县王台碧霞祠始建于明代,具体年月已不可考。至民国末年,殿宇荒芜,神像湮灭。文革中庙宇被毁,唯基址尚存。2005年重建。

(四)廊坊碧霞宫,位于河北省大城县西留各庄村,约明朝永乐年间建,2009年重建。

(五)濡阳南关碧霞宫,位于河北省保定市的安新县(古安州和新安两县合并而来)。 河南 (一)永城市的芒山寺又叫泰山奶奶庙,原名碧霞元君祠,始建于唐朝,位于永城芒砀山保安山南峰山顶。大殿中供奉三尊神像,中为碧霞元君,左为佩霞元君,右为紫霞元君,俗称“三仙奶奶”。自从唐代开始每一年的农历三月二十至三十逢泰山奶奶香火庙会(芒砀山古庙会)。

(二)河南鹤壁市浚县的碧霞宫,即碧霞元君行宫,也叫作圣母庙,俗称奶奶庙。位于河南浮丘山南端。宫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历时21年落成。经明、清年间数次重修扩建,是河南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山西 山西长治市城区东南两公里的南石槽村东侧奶奶庙,供奉的碧霞元君,碧霞宫建在山腰,座东向西,二进院落,占地1300平方米。碧霞宫始建年代不详,依现存碑刻记录载入,唐贞观十三年(639)曾重修并扩建,宋、明、清各代皆有不同程度的修缮。目前,圣母殿已修复。 安徽 (一)安徽六安市寿县帝母宫 相传道教创始人老子及庄子都曾在这一带活动过。“帝母宫”则兴旺于汉唐,现存遗址建于明嘉靖十九年,明清以后,帝母宫在皖西北两淮一带一直是道教活动中心,帝母宫主殿是“碧霞祠”。

(二)安徽滁州琅琊山碧霞宫 每年正月初九庙则非常热闹。 黑龙江 (一)黑龙江省牡丹江天仙宫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北部边陲著名的道教宫观。牡丹江天仙宫的原址位于牡丹江市兴隆镇下乜河地区,“文革”中被毁,2009年重建于牡丹江南岸大湾近郊旅游度假区。天仙宫坐北面南,由碧霞元君殿、三官殿、玉皇殿、慈航殿、聚仙殿、花园等组成,占地3万多平方米。整个道观的主殿堂碧霞元君殿。殿内供奉着9位娘娘,中间位置主祀的是碧霞元君,民间俗称“泰山奶奶”。

四:关帝灵签碧仙注有什么含义

我又花了一下午认真的查过了,结论如下:(请坚持看完)

故老相传,签诗为明·泉州李廷机所作。

宋代关帝庙开始有诗签之说,明嘉靖时才有求关帝签的书面记录载入。

清末补刻重印的《关帝明圣经签诗原序》,虽有雍正元年(1723年)撰写的序言,但是,“江东签诗”变为“关帝灵签”在老百姓中的盛传,是清代中期之后的事。

傅金星、曾焕智在《泉州通淮关岳庙志》认为书中有很多附会。

如:

每首皆有一栏《东坡解》,可是第五十签就是《苏东坡劝民》,证明诗签肯定出于苏东坡之后,哪里来的《东坡解》?

说了这么多现版关帝灵签的来历起源只为说明一点!!!

此解签多为后世择译,解说未必是确有其人(打比方说”圣解“),有其人未必是其著(打比方说”东化解“),或是有其人并确是其注,但并不出名(打比方说”碧仙注“我查看过字、名、号,带碧仙有记录载入的只有”秦大育“清代画家。字载蕃,号碧仙,慈溪人。八竿子打不上)

所以诚恳的希望楼主莫纠结于此了。

五:求 泉州天后宫灵签 第一十六首 解签

君看灵旗忽转东、定知好事与从容、神天庇佑须思报、一炷心香帝座通。

功名:文有进益、禄运亨通。

行人:紫气东来、遇我故人。

爱情婚姻:有求必诚、诸事如意。

官司:贵人扶持、转祸为福。

丁口:家室兴隆、椿萱并茂。

生意:财行震方、利息加倍。

疾病:日逢甲乙、宿疾脱身。

出行:顺水行舟、东风徐来。

失物:美中不足、余悔消除。

田畜:鸡犬桑麻、春光自足。

六:天后宫解签

就是好签,特别好的签。

上上签 求事事成

略解:多做孝顺之事,天必畴谢,所以gaoguan后路可求,但不可脱离孝道。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