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历是阳历还是农历啊(公历是农历吗)
公历是指阴历还是阳历
公历是指公元纪年,就是阳历
农历是阴历
阳历是公历还是农历
阳历是国历,如今世界通行的公历就是一种阳历。太阳历又称为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为基础而制定的历法。平年365天,闰年366天,每四年一闰,每满百年少闰一次,到第四百年再闰,即每四百年中有97个闰年。公历的历年平均长度与回归年只有26秒之差,要累积3300年才差一日。
太阳历的历年近似等于回归年,一年12个月,这个“月”,事实上与朔望月无关。
阳历的月份、日期都与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较好地符合,依据阳历的日期,在一年中可以明显看出四季寒暖变化的情况;但在每一个月份中,看不出月亮的朔、望、两弦。
更多阅读:
中国从辛亥剪掉鞭子后即从民国元年采用阳历,故也叫作曰“国历”。为与中国旧历相对称,故也叫作曰“新历”。1949年正式规定公元纪年。
1949年后,大陆官方不再使用国历一词,但在地区仍在使用。“国历”也就是“公历”。
公历是此刻国际通用的历法,又称格列历,通称阳历。“阳历”也叫作“太阳历”,系以地球绕行太阳一周为一年,为西方各国所通用,故也叫作“西历”。我国从辛亥剪掉鞭子后即从民国元年采用阳历,故也叫作曰“国历”。为与我国旧有之历相对称,故也叫作曰“新历”。1949年正式规定公元纪年。
公历前身是儒略历,1582年罗马天主教教宗格列高利十三世把全面儒略历1582年10月4日的下一天定为格列历10月15日,中间销去10天。同时修改了儒略历置闰金科玉律。
地球绕太阳一周实际为365、24219天(太阳年),按一年365天计算,每年少0。24219天,每隔4年少0。96876天,每隔400年则少96、876天,因此,400年中需置97个闰年。闰年在2月末加上一天全年366天。这样经过3333年才有一天的误差。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国历
公历是国历还是农历?
国历是阳历亦称公历。
http://www。bdlrl。com/_private/02gl/gl。html
公 历
公历是此刻国际通用的历法,又称格列历,通称阳历。“阳历”也叫作“太阳历”,系以地球绕行太阳一周为一年,为西方各国所通用,故也叫作“西历”。我国从辛亥剪掉鞭子后即从民国元年采用阳历,故也叫作曰“国历”。为与我国旧有之历相对称,故也叫作曰“新历”。1949年正式规定公元纪年。
公元前身是儒略历,1582年罗马天主教教宗格列高利十三世把全面儒略历1582年10月4日的下一天定为格列历10月15日,中间销去10天。同时修改了儒略历置闰金科玉律。
地球绕太阳一周实际为365、24219天(太阳年),按一年365天计算,每年少0。24219天,每隔4年少0。96876天,每隔400年则少96、876天,因此,400年中需置97个闰年。闰年在2月末加上一天全年366天。这样经过3333年才有一天的误差。
年有三种:地球绕日一周,历三百六十五日六小时九分九秒,谓之“恒星年”;太阳过近地点循黄道东行一周,复过近地点,历三百六十五日六时十三分四十八秒,谓之“近点年”;太阳过春分点,循黄道东行一周,复过春分点,历三百六十五日五小时四十八分四十六秒,谓之“回归年”,也叫“岁实”。
因二分点(春分点秋分点)每年沿黄道向西逆行约五十秒,故回归年较恒星年之时间为短,相差二十分二十三秒,谓之“岁差”。 此三种年之时间不同,欲使每年之节气寒暑不变,故取回归年为制历之年。
对于回归年之时间,有记住之必要,为便于记忆,编一歌诀如下:
地球绕日一周年,要知时间有多少?三六五日加五小,四十八分四六秒。
由一月一日至第二年一月一日谓之一年,年长本应与岁实相等,然而一年之日数,必须是整数,不便将奇零之时数计入,故以三百六十五日为一年,每年余五小时四十八分四十六秒至四年约满一日,故每四年增添一日,为闰日,谓之“闰年”。
无闰日这年,谓之“平年”,平年三百六十五日,闰年三百六十六日。 但四年之闰余,仅二十三时十五分四秒,今闰一日,未免过多,超过之四十四分五十六秒,积至二十五闰,为十七时五十八分二十四秒,约合一日之四分之三,故每满百年废一闰,至第四百年又不废。如是每四年置一闰,每四百年减三闰,计超过二小时五十三分二十秒,须八个四百年后,即三千二百年后,始补足此一日之差。
西历是以《圣经》中耶稣诞生的那天为标准,开始记录日期。是西方人的日历,我国叫阳历亦称公历
公历是农历吗
公历并不是农历,两者在算法上完全不一样,因此日期长度也不一样。公历目前是全地球通用的年历,是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来计算的;农历属于我国传统历法,是一种阴历加干支历,再经过太阳回归年进行调整的阴阳历。公历不是农历
公历不是农历,公历和农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公历也叫作阳历,是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来算的;而农历又叫阴历,是通过月相变化周期长度,甚至还加入了中国特色的“24节气”干支历一起合成的,因此构成不同。
公历目前是全地球通用的年历,源于西方社会。固然公历是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圈的时间,但是实际上地球围绕太阳一圈需要365、2422天,因此公历就多出了一个闰年。计算闰年的方法很简单,用年份除以400即可,假如能被整除就是闰年。
农历是中国特色传统历法,包括此刻许多的我国传统节日都是以农历来算的。不过我国农历其实也就是说属于一种“阴阳历”,由于农历不但含有月相的变化周期,而且还加入了干支历,并且参考了太阳回归年的长度,因此是以阴历为基础的一种历法。
公历是属于农历还是阳历呢?
公历就是阳历,而农历是阴历
公历是阴历还是阳历
您应该经常听到公历、农历、阳历、阴历等历法的叫法,但公历和阳历是一回事吗?阴历和农历又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还是先来看看历法的分类吧。古今中外历法的名目甚多,但大致上可以归纳为三种:阴历、阳历和阴阳历。
阴历(又称为太阴历,因古时候把月亮称为太阴):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历法。它的特征就是月的平均日数要以朔望月为基础,也就是符合月相的变化。一年为12个月,大月为30日,小月为29日。其中有6个大月和6个小月,全年共354天。可是,一年12个朔望月共长为29、53056×12=354、3671个平太阳日。这样,一年就比12个朔望月短0。3671日,3年就短约1天。为了使历年长度接近12个朔望月的长度,每3年就设置一个闰年,凡闰年就在12月末加1天,使12月从原来的小月变为大月,即从29日变为30日。阴历每年比回归年约短11日。因此,它的最大缺点是与四季寒暑无关。显而易见,这种历法对生活和生产,尤其是对农业生产极不方便。因此,此刻全地球除了伊斯兰教国家因为宗教关系仍在使用阴历外,其他国家早已不再使用阴历了。
阳历(又称为太阳历):阳历以地球绕太阳运动的周期为年的基础,以一个回归年长度为根据。它的月数和月所蕴含的日数都是人为规定的,没有任何天象根据。此刻全地球大都国家通用的公历就属于阳历。我国于1912年开始采用公历,但是,那个时候不用公元作为纪年。新中国成立后,于1949年改用公元作为纪元,普遍采用了公历。
阴阳历:中国传统历法农历(又称夏历)就是一种阴阳历。顾名思义,阴阳历同时考虑太阳和月亮的运动,把回归年和朔望月并列为的基本周期。它的月像阴历那样以朔望月为基础,完全符合月相。它的年平均长度像阳历一样以回归年为基准,完全符合四季的交替。一年有12个月,大月为30日,小月为29日。至于哪一个月是大月,哪一个月为小月,则要依据朔和朔的日期间隔来定。两朔日期相隔为30日时定为大月,两朔日期相隔为29日时定为小月。全年平均为354日或355日,比回归年长度短了约11日,3年约差33日。为了使历法平均长度接近回归年,每3年就要设置一个闰年,闰年加1个月,该年为13个月,全年共384日或385日。然而,就是这样,阴阳历仍比回归年短。如何办呢?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家们早在公元前600年的春秋时代,就发此刻19个阴历年中加入7个闰月,可以使阴阳历的历年平均长度更接近回归年。总之,在19年中应有12个平年(每年有12个朔望月)和7个闰年(每年有13个朔望月)。
12×12+13×7=235个朔望月
235个朔望月=29、53059×235=6939、6887个平太阳日
19个回归年=365、2422×19=6939、6018个平太阳日
两者在19年中只差0。0869日,约合2小时5分8秒。当然,具体的置闰要依据实际天象计算结果来安排,哪一个月为闰月要依据二十四节气而定。
看到这儿,您应该不会再把阳历和公历、农历和阴历弄混了吧
文/初晨之阳
--------------------------------------------------------------------------------
历法可分为阳历、阴历、阴阳历三种。阳历是以太阳周年视运动周期(即回归年,等于365、2422日)为一年,一年划分成12个月,它与月亮运动毫无关系。依据严厉日期,可知寒来暑往的四季变化,但它不能显示月亮的圆缺,这对那些需要依据月相了解潮汐变化的人来说是不便的。
阴历则以月亮的圆缺周期(即朔望月,等于29、5306日)为一个月,积12个月为一年。它完全不考虑太阳的周年视运动规律,因而阴历的日期不能显示四季冷暖。这种历法实用价值太小,此刻除伊斯兰教外,已弃置不用了。
阴阳历,即我国的农历,它扬阳历之长避阴历之短,取阴历的月为月,阳历的年为年,即以朔望月为月,以回归年作为一年的平均长度。所以农历是加入阴历成分的阳历,带有阳历因素的阴历。依据农历日期,既可得知潮汐涨落,又可基本掌握四季更替。农历是我国独创,它闪耀着我们祖先的智力之光。
因为回归年和朔望月两者不能整除,为方便起见,农历规定大月30天,小月29天,一年12个月共354或355天,比回归年365、2422天少11天左右,积四年就要少一个多月。久之,就会出现时序和天时错乱的怪现象。例如,2002年春节在阳历2月12日,正所谓寒冬季节;2003年春节在阳历2月1日,比前一年提前11天,如不采取措施,这样逐年提前,积上16年,我们就要在盛夏摇着扇子过年了;农事活动也无章可循——时而10月种麦,时而9月种麦……这自然是很不宜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便采用增添“闰月”的办法。
远在公元前六百多年,我们的祖先就开始采用“19年7闰法”,即在19个农历年中,规定12个平年,每年12个月;另7年每年增添1个月,变成13个月,这个增添的月便叫“闰月”。这样,19个农历年的总日数(12年×12个月+7年×13个月)×29、5306日=6939、6910日,与19个回归年的总日数(365、2422日×19年=6939、6018日)基本相等,农历的月份和四季冷暖也基本相符,日历和天时就不会错乱了。
至于闰月怎样安排,完全是人为规定。秦朝以前,曾把闰月置于年末,叫“十三月”;汉初则置闰月于九月之后,称“后九月”;到汉武帝太初元年,又把闰月分插在各个月份。如今的农历规定不含“中气”的月份为闰月。
什么叫“中气”呢?大家都知道,古时候天文学家把以立春、雨水、惊蛰……为序排列的二十四节气中的单数称节气,双数称中气。一年共有12个节气和12个中气,并规定农历的12个月份要以12个中气作为标志,即每一个月份必须含有一个特定的中气。如正月必须含雨水,二月必须含春分……,否则就不能称其为正月、二月……。凡不含中气的月份即定为闰月。
为啥会出现不含中气的月份呢?由于二十四节气是依据阳历定的,其日期在阳历中是基本固定的,节气与节气或中气与中气之间的平均日数为365、2422日÷12个月=30。4368日,而农历一个月的平均日数是29、5306日,二者相差约一天。因此,依照阳历定的中气在农历中的日期,会逐月有一天的推迟,当推迟到月尾时,下个月份就会只有节气而没有中气了。
狗年“闰七月”的道理,我们从附表中就能够看出,七月后的那个月只有节气白露,立秋后的中气处暑落到另一个月去了,这样七月后便出现一个没有中气的月份,因此便把七月后这个没有中气的月份,沿用七月的名称,定为“闰七月”,这便是今年“闰七月”的道理。